拉莫·威利斯,拉威尔莫里斯
1.莫里斯·拉威尔的内容简介
2.莫里斯·拉威尔的作品总结
3.莫里斯·拉威尔的艺术评价
4.《波莱罗》的表达是什么?
5.最近听到一首很神奇的小提琴曲,名字是《茨冈》就是不知道作者是谁!!
6.拉威尔钢琴曲选
7.莫里斯·拉威尔的个人轶事
里面有饮酒歌,是三部曲中的一部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大概就是他的资料了,不满意或者答非所问了可以告诉我。
莫里斯·拉威尔的内容简介
乔瑟夫-莫里斯·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
是法国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与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乐以纤细、丰富的情感和尖锐著称,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乐曲、室内乐以及管弦乐在音乐史上不容忽视。钢琴曲诸如Miroirs和加斯巴之夜是经典的作品;管弦乐例如达夫尼与克罗伊,还有替穆索斯基编曲的展览会之画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乐表现光影色彩的技巧。对於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应是他的波丽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并一度把它描述为“没有音乐的管弦乐曲”。根据SACEM的统计,拉威尔比其他法国作曲家拥有许多忠实的支持者,使他成为(至今)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1. 职业生涯1882年 开始学习钢琴。
1889年 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创作《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一译孔雀舞曲)
1901年 创作钢琴曲《水的嬉戏》
1901年-1903年 三次参加罗马大奖比赛,全部无功而返。创作《F大调弦乐四重奏》
1905年 其第四次参赛申请遭拒绝。引起巴黎的艺术界和出版界极大不满,当时的艺术家甚至平民爱乐人士站出来声援,行动导致音乐学院的改组,作曲家佛瑞出任院长。
1907年 创作《西班牙狂想曲》
1908年 创作钢琴二重奏《鹅妈妈》(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1911年 创作《达夫尼与克洛埃》和《华丽而忧伤的圆舞曲》
1917年 创作《库普兰之墓》
1922年 完成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配器
1924年 创作《茨冈》
1928年 创作《波丽露舞曲》
1937年 手术抢救无效,于12月28日在巴黎逝世
2. 作品风格早年的拉威尔,追求着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标新立异的音乐。拉威尔和德彪西有着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尔初期的创作中。到了后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拉威尔更倾向于明确的音乐语言,与那种晦暗的乐句划清界限。他还从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中取材,借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
虽然和德彪西一样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尔的音乐整体来说与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意的想象。而拉威尔的作品节奏鲜明。他的作品恪守着古典主义传统,但乐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丽露舞曲》,全曲14分钟,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通过在不同的乐器中过渡,由弱渐强,最后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达到高潮。乐曲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让人毫不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乐曲分秒不断在变化的感觉。
拉威尔自评:『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我只是一场「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於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屏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不是一个擅长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评价拉威尔是“精巧的瑞士钟表”。
3. 影响来源表面上,拉威尔受到众多乐派的影响:德布西的印象派、来自俄国和西班牙的国民乐派、以及来自美国的爵士乐--他有一名为Blues(蓝调)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而他自己曾说,他没有一首乐曲不受到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响。
拉威尔在1928年写道:作曲者必须同时注意个人意识和国家意识的两个层面。那一年,拉威尔到了美国及加拿大,以火车巡回的方式在25个城市举办钢琴独奏会。在不情愿地把爵士乐当作一种国家主义音乐的情况下,拉威尔促进了美国作曲家的觉醒:“最大的恐惧在於他们发现自己被神秘的力量催促,他们发现必须要停止自己学院教条式的欺瞒自我意识。因此这些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作曲家开始以欧洲式的风格写作自己的音乐”。当乔治·盖希文遇见拉威尔时,他希望可以追随拉威尔学习。这位法国人说了:“为什麼要当个二流的拉威尔,却不当一个一流的盖希文?”。
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在许多方面表现了盖希文的风格。在G大调的那一首中,拉威尔说莫扎特和圣桑是他材料的来源。
他先前尝试要写作一首协奏曲:Zazpiak Bat,但从未完成。这首乐曲的标题反映他的巴斯克血统,意义是“The Seven Are One”,七表示七个巴斯克省,而此也常被用作巴斯克民族的象徵。现今仍留下的残篇显示他受巴斯克音乐的影响很大。然而拉威尔放弃了这个作品,而把里面的旋律和节奏使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拉威尔认为他的对位法教授安得烈?佘达惹,在他作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帮助。而作为管弦编曲者,他学习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为了要使作曲时能够使用不同的效果。这对於他的管弦技法的帮助可以从自己的钢琴作品和替其他作曲家编曲的作品,例如穆索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
莫里斯·拉威尔的作品总结
《拉威尔波莱罗(为乐队而作)》为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丛书之一。《波莱罗》再次巩固了拉威尔长久以来对舞蹈的兴趣,以及他对西班牙音乐和乐队色彩的痴迷。而且,对《绞架》(《夜之幽灵》,1908年)中在整个52小节里不断反复这种手法的痴迷在《波莱罗》中更是被推向了极致:小鼓在338小节中不停地反复着一个简单的两小节节奏型(只是在全曲结束前两小节才停止),而主调到属调的和声交替至少持续了326小节。在肖邦的《摇篮曲》中,一个主调持续音在保持了68小节后紧接着的便是一个焕然一新的V7-I的收束;同样,在《波莱罗》中,在经历过低音部太多的主一属调交替之后,最后的下属调收束让人顿感震惊。
主题可以被分成两个对称的部分:自然和声的A(第5-21小节)和半音和声的B(第41-57小节)。随着管弦乐音响的不断增强,这个主题被反复了九遍,先是以AABB形式出现了四次,然后被简化成AB(音型16后两小节),转成E大调,以及结束处的C大调。这样,这个非同寻常的整体结构便是一个不断被反复的主题,变奏仅仅局限于和声与配器。在主题的第二部分中,众多的降8音(C上方的一个减七度),给这种西班牙风格添加了一点爵士乐成分,同样还有三支萨克斯管和滑管长号。这个主题最初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出现,后来与和弦配成和声,大多为平行5-3和6-3进行。主题有一次出现时采用二重调性(音型9后两小节,旋律为C大调,双簧管为G大调),另一次出现时是三重调性(音型8后两小节)——这在拉威尔的作品中是很独特的现象。乐句同样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节奏型是由小鼓、一支长笛和一支圆号奏出的。需要指出的还有相互对比的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平衡,由一支长笛和一支圆号扮演传统上由打击乐器扮演的角色这种反常做法;其他圆号——与木管和弦乐一起——常常加重小鼓的节奏型。旋律由钢片琴和一支圆号(多少有些出人意外的配对)以C大调奏出,由一支短笛以E大调奏出,再由其他短笛以G大调奏出。就这样,著名的E大调转调在一定意义上已经由E大调奏出的旋律做了铺垫。
莫里斯·拉威尔的艺术评价
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舞曲》《圆舞曲》
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
歌剧:《西班牙时刻》《孩子与魔术》
室内乐:《引子与快板》《F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三重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钢琴:《水之嬉戏》(《喷泉》)、《鹅妈妈组曲》《镜子》《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古风小步舞曲》
协奏曲:《左手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
人声和钢琴:《自然界的历史》(二首希伯来歌曲)
《波莱罗》的表达是什么?
拉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有一个勃鲁斯乐章),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他重视旋律的作用,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他所运用的节奏则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约。他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拉威尔还是个优秀的教师,但仅教几个他感兴趣的私人学生。在他自己学习时期,经常以马斯奈(法国作曲家,1842——1912)的话“为了掌握自己的技术,必须研究别人的技术”作为格言;当他教授学生时,常常给青年作曲家的一个劝告是:“找个蓝本来临摹。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最好还是临摹。等到有话要说时,你自然不会照抄的,那时,你的个性会最明显地呈现出来。”他也写过少量的但很有特点的文章,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总是充分肯定;对有才华的青年人更是积极支持。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这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状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他有着许多的创新。因此,拉威尔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近听到一首很神奇的小提琴曲,名字是《茨冈》就是不知道作者是谁!!
《波莱罗》的表达是对感情、对完美未来的渴望。
《波莱罗舞曲》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
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
扩展资料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出生于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镇,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莫里斯·拉威尔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但他同时几乎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的框框之内,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
莫里斯·拉威尔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拉威尔钢琴曲选
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
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2]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莫里斯·拉威尔的个人轶事
Ravel,Maurice 拉威尔,莫里斯(1875—1937) 瑞士和巴斯克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贝里奥学习钢琴,从热达尔日学习对位,从福雷学习作曲。因作曲观点进步而三次得不到罗马大奖,并不准第四次参加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前线驾驶救护车。1920年拒绝接受荣誉勋章夏布里埃简介,但八年后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最早两部成熟的作品为钢琴曲《水的游戏》与弦乐四重奏,技巧的精湛和曲式简洁清晰是他的风格特点。他和德彪西一样,深受夏布里埃和萨蒂的影响,但对法国羽管键琴音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和李斯特的钢琴写作深感兴趣夏布里埃简介,使他没有向印象主义发展,而在传统和声和曲式的基础上自成一种精密细致而往往妙趣横生的风格。他灵感的源泉往往是诗意多于抽象。管弦乐作品除《西班牙狂想曲》和《圆舞曲》外,均根据戏剧音乐或钢琴曲改编的。他的配器可谓玲珑剔透,炉火纯青。芭蕾舞剧中最成功、最重要的是《达夫尼斯与克洛埃》。后期作品,如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歌剧-芭蕾舞剧《孩子与魔术》、两首钢琴协奏曲、男中音与室内乐队的《唐吉诃德与杜尔西妮》,倾向于手法的进一步精炼,而无损于表现的灵活和技巧的多变。[1]
“这不是我的速度”
响彻全球的《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作品中的精品。1929年11月14日,《波莱罗舞曲》在纽约首演,由世界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拉威尔亲临剧场。托斯卡尼尼用了在作曲家看来太快的速度,演出很受欢迎。听众和演奏员都极为欣赏这部作品。
陡然,听众欣喜地发现了作者,于是大家更为激动地鼓起掌来。拉威尔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众目睽睽之下,也不站起身来应酬和鞠躬,似乎这一切与他毫无关系。音乐会结束后,容光焕发的托斯卡尼尼高兴地朝拉威尔走来。而拉威尔矜持地迎上去,丝毫不考虑指挥家的情绪,唐突地冲出一句:“这不是我的速度。”犹如一瓢冷水浇在一个很有自信心的指挥家的头上。托斯卡尼尼也不示弱地回敬他:“如果我用了你的速度,女波莱罗就不会给人什么印象了”。没想到拉威尔居然刻薄地说:“那你就别演奏它”。这场争吵,导致拉威尔和托斯卡尼尼的不和。《波莱罗舞曲》也有好几年没有出现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下。
许多年过去了,托斯卡尼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极乐世界剧院”举行音乐会时,他将《波莱罗舞曲》列入他指挥的音乐会曲目。坐在包厢深处的拉威尔,这一次非常满意他的演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