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法战争,法国战败的原因

2.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伊拉克是怎样组建的共和国卫队?

3.二战 意大利 一问

4.谁能告诉我中东问题是怎么回事

5.乌克兰军事实力怎么那么强啊

6.毛里塔尼亚和刚果布相比,单论军事实力谁更强?

阿尔及利亚军力,阿尔及利亚军力VS摩洛哥军力

1942年6月13日,在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多诺万的联合建议下,罗斯福下令将情报协调局与军方情报力量结合,成立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多诺万任局长。这是美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情报机构,也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它的正式工作是破坏、谍报、反间谍和部署、实施秘密行动--这些工作成为后来中央情报局的基本行动范围。 1941年底,美英达成协议,盟军将于次年底进入北非,开辟新战场。这一计划代号为火炬。这时华盛顿对北非的形势简直是一无所知。陆军情报部的一位专家奉命分析利比亚的供水情况,他在资料室里找了半天,只找到一个很薄的文件夹,里面夹着一份20年前的电报,一篇报纸副刊上的文章,题目是《饥渴的沙漠》,还有一份旅游宣传材料,印着沙漠和几棵椰子树的照片。这就是相关的全部资料…… 如果怕狼,就别待在森林里! 这是多诺万的名言。接着,他又把这句话搬了出来,在情报协调局的秘密会议上,瞪着手下一帮情报专家:无论如何,要在一周之内拿出这份东西! 一帮手下面面相觑,快一年了,一年里几乎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围绕那个大计划展开,凡是跟这个计划沾边的,头儿就特别地紧张和兴奋。到了今年秋天,他简直是高度紧张,任务越派越多,要求越来越细,给的时间越来越紧。刚刚收到北非传来的消息,海边的一支德国军队有调动的迹象,他立刻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查明它的意图和动向,写出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 多诺万知道大家的心思,在散会之前,他再一次清楚地强调:先生们,我们的整个未来将取决于这个计划的结果,所以,请务必绝对保证我们情报的准确性和机密性! 窗外,正是1942年的秋天。多诺万强调的那个大计划从去年年底就开始酝酿和准备。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一次计划的结果,直接关系战略情报局的命运。

情报的空缺必须立即填补起来。战略情报局迅速接管了美国在北非的情报机构,多诺万委派一战英雄、海军陆战队上校威廉·埃迪为负责人。埃迪拿着200万美元,扩大了先前法国的地下秘密组织,并找到当地的部落和宗教首领寻求帮助,后者出动了上千名信徒帮盟军搜集情报和偷运武器。

埃迪的间谍提供了大量有关北非海岸的防御工事和法军军力的情报,使北非远征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得以对作战条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多诺万,就连多诺万的死敌,陆军情报部部长史特朗也对他的情报工作表示赞赏。1942年8月,埃迪去伦敦向盟军***汇报情报,负过伤的腿一瘸一拐,胸前挂满勋章,让人心生敬意。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将军曾不无敬佩地说:这个兔崽子总是大难不死。

埃迪作风冷酷,热衷于非传统的隐蔽手段。他一直主张暗杀干掉德国驻北非某些机构的***,因为他们可能是盖世太保成员,后来又打算派非洲黑人在纳粹官员的饮料中放安眠药,结果美军参谋部都没批准。还有一次,埃迪派人劫持了一名德国气象专家,把他装在汽车后备厢里,等带到目的地时,差点把人给闷死了。

10多万人的队伍,加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给养,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为保证盟军队伍的动向不被轴心国察觉,战略情报局的间谍四处散布假消息,说远征军要去法属西非海岸的达喀尔,集结在直布罗陀的大量船只则是为了救援被围的马耳他。德国人相信了这一消息,于是派出专门的空中力量紧盯开往马耳他的舰队。

1942年11月8日,被急电从梦中惊醒。副官告诉他,盟军在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了。半天没回过劲来,在此之前,他的军官没有任何人向他提过敌人会有类似的移动意图。在他睡觉前不久,还有人向他报告这支盟军可能的动向,但是,没有提到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是的,没有提到!

守港的法国维希政府的海军同样措手不及,不过战斗仍然很激烈。战略情报局乘机指挥法国地下组织举行,埃迪的特工则为登陆的盟军提供地图、带路、介绍重要的设防情况和要塞位置。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了两天两夜。此时7架德国中队的飞机还在几百英里外的邦角半岛上空盘旋,苦苦追赶开往马耳他的舰队。

北非登陆以盟军胜利告终,德国的王牌军--非洲军团遭到美英的前后夹击,被迫撤出。但美国政府最后搞的达尔朗交易令很多人不快。达尔朗是维希政府首脑亨利·菲利浦·贝当的副手,后来与美国合作,这次是他最后说服亲维希部队放弃抵抗。在他的统治下,反犹的维希法令仍然有效,支持盟军和戴高乐的法国军官和不少地下组织成员被关进集中营,这令战略情报局的特工非常不满和愤怒,尤其是那些来自学术界的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妥协,在一段时间里故意消极执行命令,以示抗议。多诺万对这个交易也很有意见,认为有损盟军对欧洲抵抗力量的号召力。他一度想派人暗杀达尔朗,结果后来另有人代劳。1942年底前,达尔朗被一个法国刺客暗杀。美国人如释重负。

北非战役使战略情报局的声望大大提高,它提供情报的准确性和活动力令华盛顿和军方刮目相看。军方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这个机构可以成为自己在战争中好的合作伙伴。战略情报局乘机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1943年1月末,12顶降落伞悄然落在缅甸北部的亚热带森林里。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活跃着一支百余人的小队伍。他们是由艾夫勒率领的战略情报局101分队。101分队吸收了很多当地的克钦人为骨干,他们以这个人迹罕至的像地狱一样的森林为据点,行踪不定,在整个缅甸搞游击、破坏和营救,神出鬼没,杀敌无数。中国-缅甸-印度战区的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对此极为高兴,他的队伍之前曾被日本人赶跑,撤退的时候还遭到伏击,这回101分队可算帮他出了口恶气。不过将军对他们的杀敌数字有怀疑,有一天他问一个克钦人,他们是怎样统计杀敌数字的。这位克钦人低头揭开腰间的一个小盒子,倒出大堆干果一样的东西。这是什么?将军非常不解。日本人的耳朵。像101小组这样的破坏行动是多诺万的最爱--野蛮的比尔一直渴望像巴顿将军那样驰骋战场,既然办不到,他就转而率领自己的一帮弟子,在世界各地大搞颠覆活动。他喜欢厮杀和破坏,觉得搜集情报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或多或少有点冒险性,在办公室里分析情报和撰写报告就太无趣了。在他的带动下,战略情报局的一般人员都瞧不起搞情报的活儿,宁愿去战场上冒险,或者在敌后搞颠覆。这样的工作特点也影响到了日后的中央情报局的走向。

中法战争,法国战败的原因

股市是否上涨,卡塔尔未必当回事,其更看重的是地缘利益。

11月20日,卡塔尔队球员巴萨姆·拉维在比赛中争顶。图/新华社

文|徐立凡

昨夜世界杯精彩纷呈,英格兰凭借小将们掀起的“青春风暴”,6:2大胜伊朗,荷兰也以一个2:0的比分,没有悬念地拿下比赛。

与之相比,此前一晚本届世界杯的揭幕战,卡塔尔的表现就有些黯淡了,东道主以0:2输给了南美的厄瓜多尔,打破了世界杯举办国首战不败的定律。

不过,虽然卡塔尔足球队的首战表现,令不少本国球迷失望,但借助这次主办世界杯,卡塔尔很可能成为股市的赢家,不会陷入“世界杯魔咒”。

今年以来卡塔尔股市强于全球主要股市

卡塔尔虽然是小国,却有海合会组织国家中第二大的股票市场,总市值有2000亿美元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由于世界杯预期,今年以来卡塔尔股市一直表现较好。

美国明晟公司也就是MSCI编制的iSharesMSCI卡塔尔ETF指数显示,今年以来上涨了1.5%,虽然不算多靓丽,但已强于全球主要股市。

另一个追踪卡塔尔证券交易所20只最大、流动性最强股票的指数QSE显示,从2022年年初到2022年4月11日,QSE指数曾一度上涨了24.7%。虽然后来有所回落,但也显示了投资者看好世界杯带来的难得投资机会。

传统上,每逢大型足球赛,啤酒股、廉价航空股、酒店股等都是受益者。虽然啤酒销售在卡塔尔受到一定限制,但边看球边喝酒的是全球众多球迷的爱好。

还有一个特殊的概念股,是与**相关的股票。仅美国,参与合法的人就达1.32亿人,可以预计他们将在世界杯期间迸发出多大的热情。

卡塔尔股市在过去五年上涨了50%以上

世界杯主办国并非都能逃出“定律”

世界杯举办期间,一直有“世界杯定律”之说。

有媒体报道说,过去七届世界杯主办国的MSCI国家股市指数在世界杯前一年平均上涨21.8%,在世界杯后一年平均上涨13.4%,明显超过同期MSCI全球指数的平均涨幅。

唯一例外是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MSCI巴西指数在2014年世界杯决赛后的一年里下跌了34%。这个报道不算很准确。把观察股市的时间拉长到了世界杯前一年和后一年,其实和世界杯关系就不那么大了。

假如仅从世界杯期间前后的股市表现看,1994年美国世界杯期间,美国股市三大指数都是赛事前1个月小涨,世界杯举办期间跌;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韩国综合指数和东京日经225指数都是跌的,而且是世界杯举办期间跌得最狠。当然韩日世界杯的争议也很大。

但今年,全球主要股市打破了这一规律。过去一个月,恒生指数涨超16%,道指、韩国综合指数涨超8%,标普500指数涨超5%,上证指数和日经225涨超3%,纳指涨超2%。

不过,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表现不佳,普遍下跌了20%。借助天然气价格上涨和世界杯,卡塔尔股市成了新兴市场中的赢家。

11月18日,游客在卡塔尔多哈滨海大道附近游览。图/新华社

地缘收益比股市收益更重要

当然这对富得流油的卡塔尔来说,股市上涨的那点钱他们未必当回事。

卡塔尔之所以花2290亿美元办世界杯,看重的是地缘利益。

一方面,120万-150万涌入卡塔尔的球迷,预计可带来17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许多人会连带到邻近国家旅游,让卡塔尔周边国家分享世界杯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有助于巩固卡塔尔与其他海湾国家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卡塔尔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世界杯而得到了极大升级。由于这个原因,卡塔尔最近在一项“全球信心指数”排名中首次上榜,位居第24位。这有助于让卡塔尔成为海湾国家中的新投资中心。

此外,卡塔尔为加强世界杯安保,邀请了至少13个国家参加安保,包括土耳其军人、法国宪兵、美国情报部门、巴基斯坦军警等。这有助于卡塔尔通过多国合作强化国家安全。

世界杯拉开帷幕当天,沙特王储萨勒曼改变行程,取消原定访问日本的安排转而出席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稳固了不稳定的两国关系,这大概才是卡塔尔最希望看到的收获。

撰稿/徐立凡

延伸阅读

卡塔尔的“朋友圈”!世界杯开幕式政要名单信息量很大

作为阿拉伯国家举办的首届世界杯足球赛,国际社会给足了卡塔尔世界杯相应的礼遇。

2022年11月20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会徽出现在开幕式现场。当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在海湾球场举行。图/新华社

文|陶短房

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大幕已在卡塔尔拉开,伴随着本届世界杯主题歌《梦想家》一同亮相的,有哪些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

事实上,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刚刚结束后不久,就拉出了长长的列席的国际政要名单。

名单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等跨国组织***3名;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埃及总统塞西、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塞内加尔总统麦基·萨勒、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利比里亚总统维阿等国家元首7名;沙特阿拉伯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兼迪拜酋长穆罕默德、黎巴嫩看守内阁总理米卡提等政府首脑3名。

另有科威特王储萨巴赫、阿曼苏丹代表赛义德、厄瓜多尔副总统博雷罗、俄联邦总统特使列维京、印度副总统奈杜、委内瑞拉副总统罗德里格斯等王储、副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特使6名,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阿巴斯等“准国际***”级别的嘉宾。其他还有部长、大使级别的众多国际嘉宾。

这份见微知著的国别清单,释放出了哪些信息和信号?

2022年11月20日,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出现在开幕式上。图/新华社

卡塔尔特意回报土耳其一个“C位”

总体上,作为阿拉伯国家举办的首届世界杯足球赛,国际社会还是给足了卡塔尔世界杯相应的礼遇。

尤其是联合国秘书长、国际奥委会主席、国际足联主席这“三驾马车”齐聚一堂,也让号称“历史上面积最小举办国”卡塔尔前期努力的准备不曾白费。开幕前一度有人担心的“冷场”,也因此并未出现。

但“三驾马车”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和国际足联主席是“当管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这样一届盛会的开幕式实际上是履行义务;联合国秘书长地位超脱,理应不偏不倚,躬逢其盛也并不出人意料,而多达18人的各国高级***名单却不免包含着心照不宣的“微言大义”。

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他实际上几乎是最后一刻才敲定行程。

许多人都知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矛盾,尤其出于在伊斯兰世界争夺话语权的考虑,原本“铁板一块”的海湾6个阿拉伯君主国在2017年发生激烈内部纷争,形成以沙特为一派、卡塔尔为另一派的两个对立阵营。

这两个阵营中,沙特本就是“海合会”盟主,又是瓦哈比派大本营和麦加、麦地那两圣地守护者,加上国力、军力和财力都远远凌驾于卡塔尔之上,因此矛盾白热化之后阿联酋、阿曼、巴林、科威特四国都站到了沙特一边。

2017年6月,沙特、阿联酋牵头对卡塔尔实施封锁、禁运和制裁时,联署的阿拉伯国家多达13个。而当时地区主要国家中唯一明确站在卡塔尔一边的,正是埃尔多安主政的土耳其。

绝大多数分析家都心知肚明,作为地缘政治高手,埃尔多安此次站队,只是不希望沙特借打压“后起之秀”卡塔尔,独占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话语权。但对于当时四面楚歌的卡塔尔而言,土耳其和埃尔多安的表现可谓雪中送炭。

如今,卡塔尔这届世界杯虽然仍不免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质疑与非议,但最艰难的日子毕竟已经过去。当初申办世界杯时的初衷——为卡塔尔打响知名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此时此刻投桃报李,给予埃尔多安一个“C位”,也是题中之义。

2022年11月20日,历届国际足联世界杯吉祥物出现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图/新华社

“阿拉伯世界大团结”只是一个开始

此次与会“国别贵宾”中,过半系阿拉伯国家***,且其中赫然就有当初领衔对卡塔尔发难的“主舵手”——沙特王储。

而出席开幕式的其他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政要,如阿联酋总理、埃及总统等,都是和沙特关系密切,而且是当初参加围堵、孤立卡塔尔的国家代表。

当初“势不两立”的口角言犹在耳,如今一众白衣政要却齐聚卡塔尔,在开幕式现场谈笑风生、把臂言欢,再次印证了阿拉伯世界“兄弟也会阋墙,阋墙也是兄弟”的亘古铁律。

当初沙特和卡塔尔为争夺话语权可以弄到面红耳赤,如今时过境迁,两国头面人物都希望恢复海合会“一团和气”,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坛、商场、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舞台博取利益最大化。

也因此,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前夕,当初孤立卡塔尔的带头人沙特王储,就热情洋溢地喊出“阿拉伯世界大团结”口号,倡议“阿拉伯兄弟”热烈捧场。

相比之下,此次世界杯其他与会国际政要的来源,却颇耐人寻味。

往届世界杯开幕式,来自欧美各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要,大抵维持在一个较平衡的比例,而此次除国际组织、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代表外,与会“国别嘉宾”几乎都是来自“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政要。

本届世界杯开幕式前,欧美因卡塔尔在诸如“尊重本国风俗”等方面坚持己见,唯恐对卡塔尔世界杯“过于热情”会触怒这部分本国选民,导致在本国国内政治上失分,所以热情不高。

2022年11月20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法国队名宿德塞利将大力神杯带入海湾球场。图/新华社

当然,也有一部分国际政要的亮相动机可能相对纯粹,如利比里亚总统维阿。这位前世界足球先生,本就是人类历史上首位当选国家元首的退役足球明星,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他不去才是新闻。

自《戴维营协议》导致阿拉伯世界分裂以来,曾在1973年“十月战争”期间凭借“阿拉伯团结”,用“石油美元”重创欧美经济的阿拉伯世界,就再难用一个声音说话了。

“阿拉伯之春”虽导致以埃及、伊拉克、突尼斯等为代表的世俗阿拉伯政治势力退潮、以“海合会”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地位崛起,但随后沙特和卡塔尔间的纷争以及阿拉伯各国在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上的意见分化,让久违的“阿拉伯大团结”姗姗来迟。

如今,随着沙特和美国间关系趋冷,欧佩克话语权价值升高,一度吵得不可开交的“海合会”各国间,似乎不约而同重新认识到“兄弟间和为贵”的价值和重要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沙特和卡塔尔的相向而行,看到了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主席台上的“阿拉伯一家亲”——或许这仅仅是个标识和信号,而多哈足球场上的“阿拉伯世界大团结”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撰稿/陶短房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伊拉克是怎样组建的共和国卫队?

红河三角洲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 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法军来攻,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奕?6?0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的藉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 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顷刻间,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自此战火延至中国本土,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编辑本段镇南关大捷  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见彩图 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布防图 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使清朝军队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 中法双方议和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2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

二战 意大利 一问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千米,长约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签订了《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 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侯赛因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共和国卫队成立于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后的1968年,其主要任务是保卫总统及高级***的安全。两伊战争前,这支部队仅有1个师的编制,下辖3个旅。1986年初发展为7个旅,两年后改编成6个师28个旅。卫队的主要装备有500多辆T-72坦克、BMP装甲战车、法制自行榴弹炮和GHN-45牵引式榴弹炮,以及苏制地对空导弹、高和武装直升机等。 卫队的成员大多来自萨达姆总统的家乡提克里特,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绝大多数是复兴社会党党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下。卫队司令是萨达姆的次子库赛。 这支部队在两伊战争中经常赴前线执行紧急使命,并在保卫巴士拉等重大战役中屡建战功。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伊军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狂轰滥炸,元气大伤,卫队也遭受重大损失。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遭受长期的制裁和武器禁运,军队装备无法更新,但卫队的装备与其他部队相比尚属精良,目前仍是保卫萨达姆等高级***及巴格达安全的主要力量。 编辑本段部队构成  共和国卫队是伊拉克军队中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总兵力约14万人。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编制装甲师2个,即汉谟拉比装甲师和麦地那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5个,即塔瓦卡尔那师、尼布查德尼扎尔师、阿德南师、巴格达师和总统警卫师;另编制1个补给师。共和国卫队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军总参谋长尼扎尔·哈兹拉吉担任。这支部队驻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总统府为中心的巴格达城内。后由萨达姆的儿子担任共和国卫队的司令官。 在共和国特别卫队内部,根据职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队、机动防护部队、特种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四大部分。根据在保卫萨达姆时离萨达姆的距离的远近又可以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防卫部队。一线部队由萨达姆最信任的人组成,他们的保卫任务由萨达姆阿拉伯突击队(伊拉克的准军事部队)的首领穆萨希姆·萨阿卜·阿·侯赛因少将负责。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外围的安全防护工作由共和国特别卫队负责。特别安全局负责内部保卫工作。但也有少量极受信任的共和国特别卫队人员被允许进入总统府邸内部或萨达姆出行时担任贴身保镖,这些人都是从共和国特别卫队第1旅第1营中挑选出来的。 该卫队的官兵大部分来自萨达姆总统的老家提克里特县,全部都是逊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党员,许多骨干成员是萨达姆总统的亲信或亲戚。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官兵的待遇比正规军高,他们享有特殊奖金和政府补贴的住房。 编辑本段部队瓦解  美国在二次开战前,大量地贿赂、收买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所有重要将领,包括巴格达的卫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涣散的伊拉克号称30万人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因此美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伊拉克。并且共和国卫队的战斗力本来就有吹嘘的成分,伊拉克经历了8年的两伊战争,又经历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打击,实力已经远不如前,根本没有所谓的30万精锐部队,美国实际上只用了一个营的先头部队就控制了巴格达。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可供参考。这种说法认为:在美国靠近首都巴格达以后,萨达姆宣布解散共和国卫队,采用“化整为零”的打算,把部队分散到平民间,这样以来一可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二可以与美国长期做斗争方便东山在起。因此美国在进入巴格达以后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活动,但是在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断遭到散落的共和国卫队的攻击。但是这种说法不被大多数人采纳。

谁能告诉我中东问题是怎么回事

若将二次大战分为欧、亚、非三大洲的战区,二次大战的欧洲部份可说是由德国挑起,亚洲部份则由日本挑起,而二次大战之所以蔓延至非洲,是因为意大利在非洲挑起战争。意大利也使纳粹德国的魔爪伸展入巴尔干半岛及北非。意大利一早与德国结盟,但在二次大战最初大半年仍处于中立,直至1940年6月,当时纳粹德国已攻陷法国首都巴黎,法国迁都南部的波尔多时,意大利就乘人之危向英法宣战,并出兵攻打法国南部,法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只好向德国投降。法国投降后,大部份领土被德国直接或横接控制,意大利只取得法国东南部接近意大利边境的少许土地。 但意大利的目标却不是法国,而是希腊及非洲。 首先要了解一下意大利在二次大战前在非洲及东地中海的殖民地位置。 意大利在1880年代首先在东非洲红海沿岸的厄勒特里亚以及索马里建立殖民地,但1896年意大利打算攻占位于两地之间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被阿军所打败。另一块殖民地则是位于埃及西面,北非的利比亚,是意大利在1911年从土耳其手上夺取的。 至1935年,由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意大利再次出兵阿比西尼亚,当时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不但对阿比西尼亚的求救表现冷漠,而且秘密与意大利定下协议,默许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的军事行动,结果意大利于1936年4月完全告并阿比西尼亚,而阿比西尼亚与厄勒特里亚、索马里两个意大利殖民地并在一起,成为一个领土广阔的意属东非。 至于在东欧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在二十年代开始控制阿尔巴尼亚,最后在1939年将之并吞。阿尔巴尼亚并入意大利后,意大利开始指她当成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跳板,下一个目标是接壤阿尔巴尼亚的希腊。 意大利参战后,首先在1940年8月向被意属东非包围,只在万多名英军驻守的英属索马里下手,英军当然被击败而放弃索马里,墨索里尼受索马里胜利的 *** ,于1940年9月下令从利比亚向东攻击埃及,又计划从意属东非派兵北上攻打埃及南面的苏丹,欲在两面夹击下一举攻下埃及及苏伊士运河。在10月命在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攻打希腊,意图一举占领希腊及埃及,控制东地中海。 意军攻打埃及时,英军故意后撤以换取更多时间预备反攻,而意军也因补给不足而暂缓进攻,于是英意两军在撒哈拉沙漠隔着130公里对峙,但后来英军于1940年12月反攻,迅速地越过沙漠攻击意军,意军败走,英军攻入利比亚境内,攻占利比亚东部重镇托卜鲁克,之后英军乘胜追击,攻占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并俘虏十三万多意军。 至于希腊的战线,意大利本以为可轻易攻下希腊,但怎料希腊军队的战斗力及决心远超意军想像,他们不但击退入侵的意军,而且在1940年11月开始反攻,至次年2月希腊军已深入阿尔巴尼亚境内30英里,并造成意军伤亡十二万。 与此同时,英军从苏丹及印度抽调士兵攻击意属东非,英军分别从苏丹攻入阿比西尼亚北部,并从海路在索马里沿海地区登陆反攻,意军兵败如山倒,至1941年5月整个意属东非已落入英军手中。 面对连场败仗,意大利向德国求援,德国也担心意大利战败会成为德国南方的缺口,故在1941年开始介入南欧及非洲战事,德国迅速攻占南斯拉夫及希腊,令德国势力南下至地中海,在北非方面,德国不但派遣军队到北非支援意大利,也于1941年3月派遣隆美尔担任轴心国在北非的总司令,隆美尔一开始就击退英军的进攻,故被称为『沙漠之狐』。但隆美尔及德国部队的加入,以标志着意大利部队在非洲战争中沦为配角。 由于隆美尔的战术得宜,轴心国在北非很快转危为安,也收复利比亚东部昔兰尼加等的失地,在1942年8月,下令隆美尔攻打埃及,以攻取大英帝国命脉苏伊士运河以至中东油田,以解决德国燃料及战争物资不足的危机,德国在北非战争中首次由防守转作侵略,但最后因隆美尔部队后援不足而被英军打败。1943年初,盟军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及摩洛哥成功登陆,与埃及的英军东西两面夹击隆美尔部队,隆美尔明白盟军想借北非作跳板进攻南欧,故坚守与欧洲大陆最接近的突尼斯,但最终在1943年5月战败,轴心国军队撤出非洲。 2010-10-05 00:08:12 补充: 盟军控制突尼斯后,准备攻打与突尼斯只有一海之隔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成为盟军反攻西欧的第一条战争。英相邱吉尔认为意大利军力较弱,是轴心国的『软腹』,故在1943年时他仍认为全力攻击意大利比强行在被纳粹德国占据的法国反攻更有效。1943年夏天,盟军已在北非各港口集结大量兵力,由美将艾森豪威尔为地中海盟军总司令,作战代号为『爱斯基摩人』。 2010-10-05 00:13:06 补充: 1943年7月9日,盟军从突尼斯出发强攻西西里岛,当时西西里岛主要是由意军防守。盟军在登陆前大举空袭西西里,完全取得海空控制权,驻守西西里岛的意军本身士气低落,而且都是当地人,恐怕激烈的战争会破坏他们家乡,所以都很快向盟军投降,有些驻防海岸的意军甚至一枪不发就向盟军投降,或四散逃走。 2010-10-05 18:08:06 补充: 7月23日,西西里首府巴勒莫被美军攻占,之后美军继续向西西里岛东北部接近意大利本土的方向进攻,当地的德军及意军抵抗较激烈,但盟军仍能于8月17日攻占西西里岛东北角与意大利半岛只有一海峡之隔的城市墨西拿,盟军攻占整个西西里。 2010-10-05 18:10:23 补充: 盟军于1943年9月3日强渡分隔西西里岛及意大利半岛的墨西拿海峡,攻占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塔兰托,就在这时,意大利 *** 向盟军投降。原来盟军攻占西西里后,意大利已打算投降,国王于7月25日逮捕了墨索里尼,直至9月中正式与盟军签署停火协议。但意大利投降不等于意大利战役结束,在意大利的德军在意大利投降后迅速占领整个意大利的中部及北部,包括首都罗马,盟军仍要在意大利与德并,意大利之役廷续至1944年。 2010-10-05 18:10:58 补充: 1944年1月,盟军强攻意大利中部的港口城市安齐奥,与德军进行近四个月攻防战,盟军一度攻入安齐奥,却被德军围困,结果于1944年5月底盟军成功突围,击渍德军,盟军乘胜进攻罗马,并于1944年6月4日攻下罗马,盟军攻下罗马的消息,对两日后进行的诺曼第登陆战无疑打了支强心针。 2010-10-05 18:11:10 补充: 盟军攻下罗马后,诺曼地登陆战成功,之后在意盟军一路北上,8月11日盟军攻占佛罗伦斯,9月18日攻破德军在意大利北部的哥特防线。在此之前,纳粹德国救出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成立傀儡政权,但北部的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组织反纳粹游击队,对抗德军。至1945年4月16日,盟军在意大利北部发动总攻击,结果清除德军在意大利最后残余,结束意大利之战。 2010-10-05 18:11:43 补充: 请转看意见栏!

参考: 王书君:二次大战风云录

乌克兰军事实力怎么那么强啊

ZT:中东问题的由来和中东战争

大约在四千年前,犹太人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带繁衍生息,在这里,犹太人后来建立了犹太国和以色列国,并创立了犹太教。但是,犹太人命运多舛,巴勒斯坦地区后来一再遭到外族入侵,巴比伦、波斯和罗马帝国等历史上强大帝国先后占领过巴勒斯坦,公元一世纪前后,犹太人被驱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大约在1300多年前,随着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阿拉伯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生活。然而,千百年来,犹太人一直没有忘记巴勒斯坦是他们的故土,一直在努力回去。19世纪末以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开始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所受的遭遇特别受到世人的同情,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分别拥有巴勒斯坦土地56%和44%,即1.4万平方公里和1.1万平方公里,但是,当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犹太人占人口总数不到1/3,控制的土地不到总面积的6%,这就意味着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即现在所说的巴勒斯坦人)要让给犹太人大片土地。中东各国的阿拉伯人对联合国决议非常愤怒,1947年12月,阿拉伯联盟宣布阿拉伯民族要打一场维护阿拉伯民族利益的“圣战”,“把犹太人赶入大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次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联军不宣而战,出兵巴勒斯坦地区,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当时,阿拉伯联军的总兵力大约为2.4万人,以色列军队大约有1.9万人,阿拉伯联军的武器装备好一些,这样阿拉伯联军的军力占优势。面对阿拉伯联军的进攻,以军的形势非常危急。6月11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双方停火四星期。以色列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紧急购买,从海外犹太人中招募志愿兵,很快就集结近十万人的兵力。在此期间,阿拉伯联军的兵力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各方仍各怀主意,矛盾反而增加。7月以后,以军分三次向阿拉伯军队发动全面进攻,击溃了阿拉伯联军,还包围了一支埃及军队。第二年,埃及等国陆续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这一战,阿拉伯联军和以色列军队伤亡的人数分别是15 000人和6 000人。以色列从此控制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近百万阿拉伯人不得不流落他乡,成为难民。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大为恼怒,决定联合以色列侵略埃及。10月29日夜,4.5万名以军分兵四路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次日,埃及全国动员,反击入侵者,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31日,英法开始派大批飞机轰炸埃及首都开罗和其他一些主要城市。11月5日出兵8万在塞得港登陆。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这次战争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阿拉伯国家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支持埃及,美国和苏联两大国也支持埃及,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1956年底,英法撤军。1957年3月,以色列也撤军。

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此后,英法在中东的势力一落千丈,美国和苏联加入中东的角逐。在此期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开始以自己的力量展开武装斗争。1956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即“法塔赫”)成立,8年后,法塔赫等8个组织联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这个组织得到了叙利亚政府的支持,在叙利亚境内建立了自己的营地。以色列从1966年起派飞机深入叙利亚境内袭击。叙利亚希望与埃及联合对付以色列。埃及为了表示对叙利亚的支持在西奈半岛集结了大量军队,1967年5月14日,埃及军队进入最高警戒状态;一星期后,埃及军队接管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控制区,封锁了以色列船只出入的蒂朗海峡。约旦表示将军队交由埃及指挥,伊拉克军队也进入约旦境内设防。6月5日清晨,500多架以色列战斗机和8个坦克旅对阿拉伯军队发动了突然进攻,埃及空军首先被摧毁,接着又占领了加沙地区和整个西奈半岛,攻入运河区。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对形势的这一急剧变化,约旦国王侯赛因还蒙在鼓里,他自顾自地发动了对耶路撒冷的全面进攻,这样,以色列军队没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联军几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接受联合国的停战要求。第三次中东战争开始于六月五日,故称“六五战争”,只打了6天,所以又称为“六天战争”。这次战争,以色列方面以伤亡3 700多人、损失30多架飞机和400多辆坦克的代价夺得了6.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使阿拉伯方面伤亡被俘6.2万多人、损失450多架飞机和960多辆坦克。

阿拉伯世界的两大强国埃及和叙利亚对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深感耻辱,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得到了苏联的大量先进军事装备;而以色列则得到了美国的先进武器。1972年,埃及和苏联的关系恶化,埃及接管了苏联在埃及的所有军事设施,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起打败以色列。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既是穆斯林的斋日,也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按照规定,教徒都应该休息。下午两点,8万多名埃及军人在300多架飞机和4 000门大炮配合下,向以军阵地发动了突然进攻,成功地渡过了苏伊士运河,收复了坎塔拉市和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与此同时,叙利亚军队也在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军队发动了进攻,而在以军的后方,巴解游击队也发动了频繁的攻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因为10月是伊斯兰历法中的斋月,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斋月战争”或“十月战争”。10月9日,以军开始反击。以军首先遏制住埃及军队的进攻势头,然后回师戈兰高地击退叙利亚军队。10月15日,以军又偷偷回兵对付埃及军队,以军悄悄渡过运河,包围了埃军主力,威胁埃及首都开罗。战争规模越打越大,埃以双方进行有1 800多辆先进坦克参加的大会战。但是,美国和苏联都不希望战争打得太大,这两国是以埃双方的武器供应国,它们开始出面调停。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338号决议。眼看形势越来越不利,埃及和叙利亚分别接受了停火决议,以色列随后也停止了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这次战争阿拉伯方面损失了8 500多人、450多架飞机和2 200多辆坦克,以色列方面损失了2 800多人、110多架飞机和850多辆坦克。这次战争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28~3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叙利亚也只要回了戈兰高地的一小部分土地。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利用石油武器展开斗争,它们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伊拉克宣布将美国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海湾产油国还宣布将原油价格提高17%,阿尔及利亚等10个国家则宣布每月石油产量递减5%。由于中东国家的石油减产和提价,引发了1973~1975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毛里塔尼亚和刚果布相比,单论军事实力谁更强?

乌克兰军事工业非常发达。原苏联军事工业在乌克兰的投资、资源分配都很大,乌克兰是苏联军事工业的重要基地。据西方估计,乌克兰军事工业占原苏联国防潜力的30%。乌克兰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与国防工业有关,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业、冶金、燃料动力业及高技术部门,主要生产火箭装置、宇航装置、军用舰船、飞机和导弹等军工产品。

乌克兰是世界上第6大战略导弹生产国。其拥有两座主要的洲际导弹生产厂,即巴甫洛夫斯克州的“南方机械制造厂”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巴甫洛格勒机械制造厂”。“南方机械制造厂”是一家以生产战略导弹为主的军工联合企业,是世界最大的导弹生产厂家之一。前苏联62%的地对空导弹,42%的战略导弹由该厂独立生产或与其它军工企业合作生产。该厂主要生产可携带10枚分导核弹头的SS-18型战略导弹,同时还生产SS-24型导弹,其改进型SS-25为铁路车厢式导弹。其外表与普通货车车厢一模一样,可沿铁路线任意机动,能避开间谍卫星的跟踪侦察。“南方机械制造厂”的宇航技术也很先进。原苏联第一颗通讯卫星所用的运载火箭就是该厂生产的。而且其研制的现代化的“旋风”和“极点”型运载火箭能将数吨重的物体送上宇宙轨道。该厂研制的巨型运输机“安-124鲁斯兰”将能从万米高空把宇航器发射至太空的任何预定点。 乌克兰建造军事舰船的能力很强。原苏联6个建造大型水面舰只的造船厂,有3个位于乌克兰黑海沿岸。位于尼古拉耶夫港的“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唯一能制造航空母舰的造船厂。俄军最大的67000吨级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就是该厂建造的。而另一艘排水量更大的巨型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该厂装配期间,因苏联解体及经费不足而停止建造。“六一造船厂”也位于尼古拉耶夫港,主要建造巡洋舰和驱逐舰,是前苏联唯一能建造“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造船厂。“布隆造船厂”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主要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

乌克兰其它一些较大的军工企业有:位于坎涅市的“马格尼特电机厂”、位于乌曼市的“维加机器厂”、位于斯梅拉的“无线电仪器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机器制造联合企业”、“基辅无线电厂”、“灯塔生产联合公司”、“马诺利特生产联合公司”和“鲁岗机床公司”等。另外,乌克兰国内许多科研机构也是军工企业,例如顿涅茨塑胶科学研究所,能源科研生产康采恩等。

苏联解体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乌克兰军工企业开始实行转产方针。当前,乌克兰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这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一是世界安全环境和乌克兰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军工生产的规模变小;二是乌军工企业比例过大、占有投资过多,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乌国民经济中日用品和民用产品落后,利用军工企业的高技术和科技人才可以较快地解决消费品生产问题;四是国外军事定货大大减少。故乌克兰确立了“生产部门非军事化”的方针,以使军工生产与军事战略的防御方针相适应。

乌克兰军事工业转轨的主要做法,一是大力开展民用产品,国防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中的军工部门大都使其生产潜力转用于民用产品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二是鼓励军工企业挖掘出口潜力,鼓励已转产民用产品的军工企业多生产用于出口创汇的产品,鼓励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转产的军工企业出口武器装备,开拓国际市场;三是鼓励一些既缺乏技术和资金,又无军事订货的军工企业实行私有化,允许外国公司赎买、租赁或合资,对于一些既无力转产、又无军事订货,而且也不能私有化的企业,则坚决采取关闭措施;四是保留和发展在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军工部门,国家从资金上对火箭、宇航等高科技产业继续予以扶持。

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的保障,缺乏民用产品市场,加之军工企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故乌克兰军转民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乌克兰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军工转产的费用,致使已转产的军工企业的效益很差。看来,乌克兰的“军转民”势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主要由军队的实力。军事科技与军事工业实力和国家军事潜力三部分组成。军队实力主要体现在军人的数量与质量、武器装备的数量与质量、人与武器的装备的结合三个方面。军事科技与军事工业主要包括兵器、军用航空、导弹与航天、军用舰船、军用电子、军用核工业等各个部分。国家的军事潜力主要指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国民凝聚力和国家组织能力等方面。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排序为(中国除外):

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印度、朝鲜、韩国、土耳其、以色列、白俄罗斯、西班牙、巴西、波兰、荷兰、瑞典、瑞士、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越南、埃及、巴基斯但、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根廷、南非、古巴、阿尔及利亚(以下省略)。

据《世界各国军事实力》一书介绍,乌克兰,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人口5180万。总兵力约32.8万人。

陆军:兵力18.8万人,分为国防部直属部队和两个军区。军事编制有军(下辖师或旅,团)。主要装备主战坦克T55、T、T72、T80 4026辆;火炮3730门;地地导弹:“飞毛腿”、“蛙”、SS21型;旅航飞机510架,其中米-24雌鹿270架。

海军:导弹护卫舰两艘(克里瓦克3级),小型护卫舰2艘,导弹艇5艘;坦克登陆舰2艘,扫雷艇3艘,其他舰艇10余艘;海航飞机:图-22M39架;战斗机苏17、苏-25、米格29型145架。

空军:轰炸机图-22M型28架;战斗机苏-27、米格29、米格23、米格25等425架。轰炸教练机图-16、图22型26架,其他支援保障飞机900余架,无空中加油机、预警机。

战略核力量:SS19型、SS24型共174枚;战略轰炸机图-95H1620架,图-95H6型5架,装备AS15空射巡航导弹;图-160型19架(装备导弹同上)。

毛里塔尼亚和刚果单论军事实力对比的话,刚果的军事实力是更强一些,下面是对两者军事实力的一些对比以及一些介绍,大家可以看一下。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北纬15~27度之间,面积103.07万平方公里。毛里塔尼亚西濒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与塞内加尔相望。地区属热带沙漠性气候,全境地势平坦,有2/3的地区是沙漠。毛里塔尼亚最早的居民是巴富尔黑人民族,后北非柏柏尔人迁入毛里塔尼亚北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毛里塔尼亚。191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20年成为法属西非洲管辖下的殖民地。1956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9月加入法兰西共同体,11月?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1960年11月28日独立。毛里塔尼亚实行议会制。议会实行参、众两院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部长会议是最高执行机关最高行政机关。毛里塔尼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

独立后建立国民军,指挥官多为法国军官,1965年开始启用本国军官,至1973年指挥军官全部由本国军官担任塔亚总统任武装部队统帅,主持国防会议和最高委员会。 国防部设有陆、海、空三军,自1995年起国防部长由文官担任,陆军由国民军参谋长直接管辖。全国有6个军区,4所军、警、宪学校。2003年三军总兵力15750人,其中陆军15000人,编有步兵营4个、炮兵营1个、装甲侦察中队1个、高炮连4个、工兵营1个;海军500人;空军250人。另有宪兵3000人,国民卫队2000人。2004年军费开支为2076.9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6%。?

刚果共和国,简称为刚果(布),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总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13?14世纪建立刚果王国。15世纪起被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先后入侵。1884年被划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5日完全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1969年改名刚果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回现名。刚果共和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是石油和木材。

刚果共和国独立后组建军队,称?刚果武装部队?。1966年6月22日,改为?刚果国家人民军?,6月22日定为建军节。1992年3月15日通过的宪法恢复?刚果武装力量?名称。1997年10月颁布的《过渡期基本法》规定,共和国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在内阁会议上任命军事高级职位,根据法律规定军事职责。2002年底,萨苏总统对刚军结构做出重大调整,设立副总参谋长、三军和国家宪兵总督察,取消陆、海、空军司令,分设陆、海、空军参谋长。同时任命夏尔?理查德?蒙乔少将为总参谋长。2012年11月,居伊?布兰夏尔?奥科伊少将接替蒙乔担任总参谋长。刚果共和国实行义务兵役制,18~35岁的公民必须义务服兵役两年。随着政局逐步稳定,政府实行裁军,包括前政府军人复员和原军解除武装。现有兵力2.2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军2000人,空军1500人,宪兵3500人。另有警察等准军事人员5000人。全国划分为9个军区。

由上面的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们的军事实力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