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奥运会借势营销_奥运会借势营销
1.你从杜蕾斯的营销策略学到了什么?
2.酒有什么好的营销办法
3.2020迎来体育大年,白酒行业如何借体育营销占据市场优势?
4.什么是奥运营销
借势营销是将销售的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使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中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的营销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媒体争夺消费者眼球、借助消费者自身的传播力、依靠轻松娱乐的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市场消费。换言之,便是通过顺势、造势、借势等方式,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策略。
借势营销宣传技巧
(一)价格借势。如果自己的产品和竞争者是同类产品,并且包装、质能、款式、品牌力都和竞争品牌在伯仲之间,但是价格比竞争品牌低,那么,紧贴着竞争品牌,能最直接突出价格优势。不要小看那张小小的价格标签,这往往是把消费者拉到自己旗下的最后机会。
(二)特色借势。有一种可乐,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自然不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样的巨人,企业很明显地将竞争对手定位于二级可乐品牌。但是该产品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可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紊。于是企业在卖场的陈列策略是:远离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紧贴着其他可乐。并给出醒目的POP广告:A可乐,年轻健康 的汽水!很显然,紧贴竞争品牌。并努力突出产品品质的个性特色和优势,以达到产品更明显的区分。当消费者经过这些可乐时, 看见其醒目的POP广告,对比优势自然就强烈异常。
(三)自家产品借势。在同类产品里,如果自己的产品线更长。同样可以用紧贴陈列的策略来突出品牌优势。当产品优势明显的时候, 陈列应当用紧跟策略。俗话说: 逗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地 紧跟,起到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进行比较,充分借竞争品牌的相对弱势,来提升自己的优势,一边打压, 一边提升, 效果不言而喻,这是陈列中的关键。
借势营销成功案例 :
通向2022年冬奥会,北京来了!7月31日晚,万众瞩目的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冬奥会)举办城市终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IOC)第128次全会中揭晓。短短几小时之内,各大品牌开始忙坏了,看它们如何借势营销。
1.最逗老大哥地品牌:三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三星电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无线通信设备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合作伙伴,力推三星电子的技术创新和奥运精神。北京(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申办资格,三星将继续全力支持奥运精神,为北京喝彩。
2.最走逗心地品牌:伊利
七年前,恰逢2008北京奥运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七年后,北京又将迎来2022冬季奥运,你将会做什么?
3.最有文化 品牌:有道词典
引用《权利的游戏》中的台词逗Winter is coming地意识暗示一场战役即将到来,另一个这次台词中把win用红色突出,表明我们赢了,一语双观。
而另一款海报则把两个竞选城市阿拉木图和张家口名字中的逗图地和逗口地字进行对比,暗示逗无招胜有招,无冬胜有冬地,真是最有文化的品牌。
4.最"庞大"品牌:打车软件
出门就可以看世界,因为我们把世界载给你了。
5.最逗运动地品牌:P&G
宝洁旗下品牌先行开了一场运动会,换上运动服的它们,看上去都是萌萌哒。
6.最逗文艺地品牌:雀巢咖啡
冬奥会下的阳光,是彩色的,泡出来的咖啡,是幸福的。
7.最温暖品牌:美的
七年之约,冷暖相携。
夏去冬来,年复一年。
8.最逗励志地品牌:蒙牛
每一杯,为下一个里程碑。
9.最逗鼓舞人心地品牌:杜蕾斯
滑到家了,北京张家口。
10.最逗冈显本色地品牌:冈本
京城,冈显本色。
11.最逗励志地品牌:荣耀手机
今日的成功,让北京再度荣耀;今天的胜利,让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奥运会全满贯举办国,这一刻,我们值得骄傲、荣耀!
你从杜蕾斯的营销策略学到了什么?
奥运会的赛场,不仅是运动员的赛场,更是品牌赞助商们氪金的必争之地。这里有着全世界瞩目的流量,也有着品牌展现的绝佳机会。
有一家国产 体育 品牌, 连续16年赞助中国奥运,从福建晋江的家族式小作坊蜕变为全球 体育 品牌巨头,如今已超越李宁,成为耐克、阿迪的劲敌。
它就是随着奥运会一路崛起的国产运动品牌——安踏,这次北京冬奥会TOP级的官方合作伙伴。
冬奥会15个项目中,安踏为12支中国参赛队打造比赛装备,是支持中国国家队比赛装备最多的运动品牌。
安踏是如何一步步做到如今的地位?这值得好好说一说。
1980年,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抱着对中国市场“10亿人,20亿只脚”的想象,带着员工来到上海,找中国田径队谈合作。这次中国之行,他们确定了两件事:签约中国田径队、找到5家代工厂。
耐克早期的生产商主要在日本,但随着生产成本的上涨,耐克把目光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中国沿海地区。
这个时期的福建晋江,依靠当地独有的侨乡优势,开始诞生出第一批“家庭联产”、“手工作坊”形式的制鞋企业,他们代工生产海外运动品牌的产品。
安踏创始人丁和木就是这次创业浪潮中的一员。他当过兵,退伍后回家做小生意,走南闯北的阅历丰富。
1981年,丁和木变卖家中的粮食、家畜等一切能换钱的物品,再加上从亲戚朋友那的借款,凑了六万块钱,跟十几个同村人合伙创办了一家制鞋厂。
1987年,17岁的丁世忠初中毕业,他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并带着父亲赞助的一万元钱和600双家乡鞋,单枪匹马地去到北京。
在北京,他的鞋子质量好,产品回购率高,很快就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但丁世忠发现,那些有牌子的鞋价格是自己的好几倍,这激发了丁世忠自建品牌的想法。
北漂四年后,1991年他带着赚到的20万回到家乡,说服父亲自建品牌。趁着这个契机,父亲和早期的合伙人分家单干,和儿子共同创建了“安踏”品牌,寓意“安心创业,脚踏实地”。
安踏自建品牌时,后来的晋江鞋业,如特步、361 、乔丹、匹克、德尔惠、鸿星尔克等还主要为“洋品牌”代工,而安踏开始以生产自己的品牌为主,为他人代工为辅。
当时国内 体育 品牌的发展方向,基本向李宁看齐,因为当时李宁已是全国知名 体育 品牌,早在1990年就成为亚运会赞助商,200万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主办方。
这些晋江鞋厂后来的发展路径,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李宁的启发,并且一度把李宁当作超越目标。
1994年,安踏(福建)鞋业公司正式成立,丁和木将公司交给子女打理,自己逐渐退出管理层,专心慈善事业。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晋江诸多为“洋品牌”代工的鞋厂倒闭,但此时安踏已在全国开出2000家专营店。安踏在一众晋江鞋业公司脱颖而出。
1999年,安踏在年利润400万时,拿出80万签约孔令辉。
2000年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夺冠,安踏又借势营销,拿出300万在央视 体育 频道打广告。孔令辉身穿安踏自主设计的运动鞋,念出了“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词。
在强势营销与奥运冠军的代言下,安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当年营业额从2千万飙升到2个亿。
耐克从1984年赞助中国田径队,1988年与1992年奥运会周期期间,耐克、阿迪、美津浓等国际 体育 品牌更是在国家 体育 总局的引导下,陆续成为多个运动项目国家队的专业装备赞助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选手几乎所有项目的专业装备均由这些国际 体育 品牌赞助。
虽然中国的 体育 运动厂商在为国外品牌代工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经验和资本,也开始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价值,深入专业运动设备领域。
但中国品牌的产品在国家队接受程度很低,大家已经习惯那些国际品牌,生怕换了国产品牌影响成绩。
2000年,耐克为NBA球星专门组建了球鞋实验室,为球员定制一双运动鞋,在实验室已经试验上千次,这样的试验数据积累,中国 体育 运动厂商是没有的。
无奈,中国品牌只能去赞助中国 体育 代表团的领奖服和礼服。
2005年,安踏提出“永不止步”的口号,并花费重金组建科研团队,成立“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针对不同的 体育 项目成立对应的研究团队,成为国内运动领域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之后,安踏长期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及专家合作,积累自己的专利壁垒。例如在中、美、日、韩、意等国家建立全球五大设计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所等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
2007年,安踏赴港上市,公司也由家族企业转向公众企业,当时融资超过35亿,创造了当时 体育 用品之最。借着产品实力的提升,安踏开始更积极的尝试赞助。
丁世忠豪气赞助CBA,承办CBA的明星赛、新秀赛等细分比赛,以此获得更多品牌露出的机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丁世忠本想借机赞助奥运会,但当时财大气粗,又有持续赞助的阿迪达斯更壕气,以6000-8000万美元的竞标价成为20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领奖服赞助商,并且提前预付500万美元预定12年的合作机会。
丁世忠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一咬牙、一跺脚,决定与阿迪达斯争夺赞助权,传言出资6亿人民币,拿下了2009-2012年奥运周期打包赞助商,成为中国奥委会(COC)最高级别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当时安踏一次出资这么高,连奥委会都有点怀疑安踏的实力。
2012年,安踏续约赞助,成为里约奥运会周期的“ 体育 服装合作伙伴”。丁世忠说:“赞助中国奥委会之后,我们站在了中国 体育 用品这个行业的制高点。”
从2009年到2016年,安踏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后,安踏营收增长超过120%,净利润从12.51亿元上涨到23.86亿元。
2017年,安踏签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将自身的运动属性与奥运IP紧紧绑定。
如今,安踏借着奥运会这个平台的曝光与品宣,已然成为了世界级品牌,安踏所设计的不同主题领奖服已经伴着112位奥运冠军登上冠军领奖台,丁世忠赞助奥运的战略与决心,被时间证明无疑是正确的。
正应了网友的一句话:不怕耐克和阿迪,就怕安踏带国旗。
对于中国的运动品牌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的库存危机,是两个重要转折点。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内的 体育 品牌趁着奥运红利扩产开店占领市场。2008年奥运会结束时,李宁、安踏等国内六大 体育 品牌店面数均超5000家,全国的运动热潮被掀起。
因为这些企业当时的定位还是“ 体育 产品批发商”,在完成批发时就认为已经结束了自己的销售任务,他们对零售终端的情况并不了解,平时3-5倍的库销比,在热潮冲击下一度高达10倍。
2009年,国产第一品牌李宁的营收超过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达到84亿元,但2011年后开始一路下滑,直到2015年才扭亏为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安踏超越李宁。
2012年,安踏的营收和净利润也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丁世忠趁机将公司定位从品牌批发转型为品牌零售,还请教百丽、达芙妮等企业零售变革的经验。
在此之前,其实丁世忠已有转型之心,在2007-2009年间做阿迪达斯的代理商,他已经切实理解了国际品牌科学管理品牌、渠道的方法。
丁世忠通过信息化实现全国大部分专卖店的信息统一与同步,把零售标准统一到全国的门店,并带着高管们走遍中国的地级市去做零售落地的推广,了解用户的各种问题。
2012年、2013年安踏转型零售,2014年实现净利润17亿元,而同年的特步、361度净利润只有4亿左右,李宁则亏损7.81亿。2008年安踏营收是李宁的69%,2016年则是李宁的1.6倍。
成功转型让安踏不为生存发愁,才能谋求发展。多品牌战略,是安踏走上国际赛道的关键选择。
2009年,意大利老牌FILA在中国市场苦苦挣扎,安踏借此机会从百丽手中接受FILA中国业务,花费6亿港元,收购FILA在中国的商标使用权和专营权等所有权益,定位 时尚 运动。
丁世忠并没有高调宣传收购FILA的中国业务,很长一段时间大量消费者并不知道FILA与安踏的关系。FILA独立运营,并且采用全直营零售模式,耗时三年将所有门店从经销商手中收回。
从2009年收购FILA到2019年中期,FILA营收65.4亿元,在集团贡献占比44%,安踏主营品牌贡献占比51%,可见FILA单一品牌对安踏的重要性。
或许丁世忠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品牌在自己手中盘活了,还为安踏开启了高端 体育 品牌之路。
FILA的收购尝试,让丁世忠在买买买的道路上狂飙,陆续收购日本的高端品牌DESCENTE,韩国的户外运动品牌KOLON,甚至斥资360亿元收购芬兰的亚玛芬 体育 。它旗下的始祖鸟,号称户外品牌的爱马仕,价位也是爱马仕的级别。
丁世忠说:“以中国公司的品牌运营能力,在30年内做出一个始祖鸟或者威尔逊,可能性几乎为零,而通过收购,并以中国市场的潜在空间,则可能完成一次脱胎换骨。”
正是这些高端品牌的加入,让安踏实现了超越李宁,逼近耐克集团和阿迪达斯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安踏也跻身国际化集团。
写在最后:
收购变强,是一条捷径,但这条路能走多远,还要依赖于企业的领头羊。国产 体育 品牌中,李宁选择做强主品牌,安踏选择通过收购发展多品牌战略。
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我希望他们都能淌开一条路,把国产品牌做大做强,做到有底气有实力,
酒有什么好的营销办法
说起杜蕾斯,除了它本身羞羞的用途之外,还能让人想到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它的营销,可以说杜蕾斯最牛的就是它的营销。说到杜蕾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觉得不好意思。说起避孕套这个话题,大家常常抱着“玩笑”“逗乐子”的态度,但杜蕾斯不,它把避孕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广告内容诙谐但不低俗,情趣但不恶趣,露骨但不露点,重点都那么恰好!杜蕾斯的每一次广告都“污”的很有水准,并且每次都能将自家的广告与时事热点时间结合的相当精彩。
其实事件营销是一个用较小成本获得较大关注的方式,事件营销分成两种,一个是自己造的,想起这个事就能联想到你;一个是跟着热门新闻或者其他热门事件同时出现的。第一种效果是最优的,但同时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紧跟着当前的热门事件。杜蕾斯的微博运营足够的敏锐,总能够想尽一切办法把当前的事情和自己挂钩,而且挂的很有想象力。
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借势,是借势营销,对于品牌知名度是有推动作用的,每天都有大事儿发生,甚至有些非策划的原生事件,但是在营销者的眼里这些都是营销源,当把一些事件的元素整合起来,与自家的品牌贴上一点点关系,不小心就借了个势,很多用户看到会喜欢丶会讨厌丶会分享丶会吐槽,总之就是情绪从平稳到波澜,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2020迎来体育大年,白酒行业如何借体育营销占据市场优势?
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取势之一;取势品牌力 酒,已是一种文化,不同区域的酒都有自己独特赋予的价值观,提炼价值文化的核心,通过塑造酒的品牌名字来不断细分市场的消费群体,以品牌文化引导消费归属,在终端形成差异化识别,供不同消费心理的顾客选择,以塑造品牌专业的忠诚度。 如金六福的“喜庆情结”,现代理念把“福文化”上升到高雅的极至,多年来反复传播的都是喜庆酒,庆功酒,及至“中国人的福酒”最高认同感,金六福的喜庆如它的品质一样,一脉相承。同样,水井坊的高品质生活,多年来一直倡导高尚生活元素。西凤酒主张:腾飞西凤,喜庆中国。剑南春,一直宣扬发现名酒“健康因子”——纳米分子“基因图谱”等。 取势之二:事件行销 今年最大的活动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具有百年奥运文化沉淀和全球认知的活动中,酒企更要顺势而行,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各企业在奥运会营销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大家都希望能形成“双赢”。 即使没有奥运会的“入场券”,也不要紧,奥运营销并不是奥运赞助商的专利,在奥运的光环下,非奥运赞助商照样可以玩得风生水起,雪花啤酒没有赞助奥运,却凭借“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博得消费者的好感,而青岛啤酒也紧随其后,推出的大型户外体育节目《青岛啤酒——我是冠军》与消费者互动。中粮酒业为北京(全球品牌网)奥运会特别酿制了“长城喝彩2008赤霞干红葡萄酒”,无论是从酒的外观还是品牌的内涵,都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奥运品质”葡萄酒的鲜明个性。一经推出,广受推崇。在武汉,百威啤酒在超市布置“奥运花园”形象展示区,让消费者免费喝啤酒,抽奖,感受奥运就在身边。 取势之三;借势关联行业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无酒不成席,与酒的关联行业有很多,在专注于自身营销的同时,还要把眼光关注在查关的关联行业上,以形成资源互补和降低综合成本,例如,今年原辅材料价格的上涨,这对劳动密集型的酒类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挑战。06年,湖北枝江酒业集团成立,由15家成员单位共同组成。涉及到物资贸易、油脂化工、印刷包装等多个类别。集团的成立即是对酒业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还为后期逐步扩张形成布局。 同样,随着气温升高,餐饮业开始步入淡季,不少餐饮企业又要频频开展各种活动提升人气。不少酒企产品参与其中,纷纷与酒店合力推出各种促销活动。例如在武汉,正值小龙虾上市,不少餐饮店和星级酒店纷纷推出各类小龙虾美食节来吸引人气,有的酒品还冠名推出以海鲜为主的“蚝”门盛宴美食节。 取势之四:提升社会责任感 07年《世界经理人》的十大管理实践之六就是:社会责任管理!如今,企业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参与,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已经有明显的表现,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不管你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应要担负起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国家在倡导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的参与。聪明的企业会选择那些与目标群体彼此都感兴趣的公益行为,找到产品的认知度,然后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宣传自己。 07年,劲酒发布了首家的《健康饮酒白皮书》和饮酒全民健康调查活劝,使劲酒的社会责任价值一下子得到了提高,07年2月,劲牌公司与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新浪网等机构联合,面对全国,人同发起了“适量饮酒,健康中国”主题公益活动,7月,“健康饮酒中国行”正式启社区行活动,同样,在汶川地震面前,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酒企也纷纷站了出来,在品牌传播中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取势营销的一个很好的介入点。
什么是奥运营销
2020年是体育的新年,欧洲杯和奥运会相继举办,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白酒品牌要进入体育营销,这是一个必须把握的重要机遇。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的年轻化、时尚化和国际化趋势,白酒品牌逐渐从央视早期高风险的广告策略转向体育营销。2020年是体育的新年,欧洲杯和奥运会相继举办,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白酒品牌要进入体育营销,这是一个必须把握的重要机遇。
过去,白酒行业的品牌战略主要集中在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上,对体育营销的参与相对较少。有影响力的方水晶赞助了中国网球公开赛,五粮液命名为中国乒乓球队。近年来,白酒行业对体育营销进行了投资,从国内赞助升级为国际赞助。2016年,中国女排教练郎平支持郎九。2017年,洋河成为中国超级联赛的官方白酒供应商,剑南春成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官方合作伙伴。2018年,泸州老窖成为澳大利亚公开赛的官方合作伙伴,成为俄罗斯世界杯官方招待包厢中唯一的中国白酒品牌。茅台已经成为国际米兰在大中华区、北美和东南亚的官方合作伙伴。2019年,高端品牌九桂九将成为世界锦标赛——汇丰冠军赛的官方合作伙伴。
首先,近年来,白酒消费者越来越年轻,追求国际化的品质和时尚、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消费能力很强。尼尔森(Nielsen)《2017-2018年度全国酒类趋势研究报告》表示,28-50岁的新中产阶级群体、一线和二线城市、大专以上学历、年收入100-500,000英镑已成为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约占45%),新中产阶级对体育健康和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其次,白酒消费者的媒体行为是碎片化和数字化的,他们从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和购物网站等数字媒体获取更多信息和购买商品。除了传统的电视传播之外,体育营销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等新媒体传递信息,以帮助品牌精准营销和便捷销售。
第三,体育营销可以带来线上、线下和多元化的品牌价值。企业体育营销作为一项增强体质的公益事业,不仅可以增进与政府的关系,还可以塑造企业的长期公益形象。品牌展示区、新闻发布会、粉丝大会、竞赛领域互动活动、颁奖仪式、定制业余竞赛等方式,缩小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升品牌的线下体验和商誉,促进品牌的长期忠诚消费。赞助或认可顶级国际体育资产不仅会显著提升品牌在传播内容上的品位和可信度,还会帮助品牌从区域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并继续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奥运会把中国变为世界的舞台,拓展了全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宣传和展示平台,奥运会本身的影响力使得营销活动更为活跃,同时带动了新一轮体育营销热潮。《成功营销》特推出“奥运营销”大型栏目策划,将深度挖掘体育营销规律,探讨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为更多企业利用奥运平台打造品牌提供新思路。新奥运之旅即将开始,奥运营销浪潮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融入最有活力的奥运经济。
奥运营销之困惑篇
当2008北京奥运会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奥运”这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上。大家无不希望借助北京奥运这一历史盛事来提升、拓展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企业接触奥运会都是第一次,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历史也相当短暂,经验和教训几乎都是空白。拿到赞助商权利的企业要如何行使和运用这个权利?没有拿到赞助权的企业又该如何利用奥运去打擦边球?奥组委又如何有效地开发手中的资源,让更多的企业介入其中?各种咨询、公关等中介公司又该从什么角度介入企业和官方组织,帮助他们更好地沟通和衔接?所有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企业以及相关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相关各方对此话题也充满了困惑。大家都在思考,大家都在探索。《奥运营销》栏目第一期就把各方的思考和困惑以及一些可能并不成熟的探索过程展示出来。让彼此增进了解,让困惑各方了解对方的困惑,这正是我们试图解决这些困惑所迈出的第一步。
强炜:中国企业仍不懂奥运营销规划
中国的奥运会赞助商对于公益营销还缺乏一定系统规划,要么是纯粹做公益活动,与企业的产品、市场行为没有很好地挂钩;要么就是公益活动本身做得有些画蛇添足,给消费者留下负面印象。
文/刘晗
: 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的奥运赞助商和非赞助商在奥运公益营销方面表现如何?强炜:国际奥委会拥有奥运相关标志和活动的知识产权,只有奥运赞助商才拥有奥运标志的使用权和相关活动的参与权,比如奥林匹克、北京2008奥运会、奥运吉祥物等标志,只有相应级别的赞助商才有权利使用,非奥运赞助商则没有资格使用。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企业去年主要处于竞标阶段,而今年则处于主题规划和相关资源整合阶段,明年将进入活动推广阶段,到2008年则主要是活动呈现阶段。目前奥运赞助商所进行的关于2008年奥运会方面的公益营销活动还不是很多。 : 你认为参与公益营销,中国企业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把握?强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三大主题,分别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围绕这三个主题有很多活动可以去延伸和开展。比如围绕“绿色奥运”,可以与北京的蓝天工程、沙尘暴问题结合起来,这种社会性的话题会有更大价值。在科技奥运方面,与教育、青少年、场馆建设、体育比赛相关的科技活动都很有意义,比如联想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上就提出了科技的概念,把产品的科技创新与对冬奥会寒冷气候的适应联系起来。而围绕人文奥运,可以发掘更多公益营销活动。奥组委组织了一系列与人文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今年关于残奥会吉祥物的发布,2007年将举行的世界青年论坛,2008年上半年的火炬接力活动等。奥运赞助商可以结合奥组委的计划与其洽谈此方面项目。关注人文奥运,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关注残疾人奥运会,这也是最具公益特色的方面。目前残奥会有20多个项目,中国在上届残奥会中获得的金牌和奖牌总数都是第一。但是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残奥会关注度比较低,很多人观看的时候带有同情和悲伤情绪,而没有意识到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美。让观众和消费者改变这种观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而目前在残疾人运动方面,企业的关注度也不是很高,采取的行动同样较少,如果有企业可以努力去做此方面事情,我认为他们会获得很大收益。再者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一些公益营销活动。比如一些西部的孩子喜欢奥运,但买不起奥运吉祥物;想当奥运志愿者,但付不起交通费,此类情况非常多。另外一些偏重于青少年及女子运动、社区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也可以与奥运公益营销有很好的结合点。 : 非奥运赞助商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奥运公益营销活动?强炜:奥运会属于整个民族,因此并非只有奥运赞助商可以参与其中,只要非奥运赞助商不运用奥运相关资产,比如可以在2008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基础上继续渗透,参与一些与奥运相关的活动,包括向奥运场馆、奥组委、奥运项目无偿捐赠或为奥运做一些其它铺垫性工作。 : 中国的奥运赞助商在参与奥运公益营销方面有哪些不足?强炜:只有与企业品牌、产品、消费者、市场渠道以及网络等支撑企业商业利益相关的活动才能称之为营销。一家企业成为奥运赞助商之后,无论是进行纯公益性的还是非公益性的营销活动,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活动本身是否与企业的产品、品牌、形象以及相关营销行为很好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认知。中国的奥运会赞助商对于公益营销还缺乏系统规划,要么是纯粹在做公益活动,与企业的产品、市场行为没有很好地挂钩,没有很好地利用广告、公关、媒体等辅助传播行为;要么就是公益活动本身做得有些画蛇添足,给消费者留下负面印象。
强炜简介:北京奥美体育营销总监,在其长期的体育营销工作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体育营销实践经验,曾为联想、搜狐、中国移动等多家奥运会赞助商提供奥运营销咨询策划和执行管理服务。
谢骏:奥运营销缺乏“粘合剂”
目前在中国奥组委和企业之间缺乏一些“粘合剂”,需要更多的公关咨询公司参与进来,把奥组委的相关资源设计成好的项目,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奥运的公益营销中来,从而带动多方利益的共赢。
文/邓润梅
: 你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在参与奥运公益营销方面表现如何?谢骏:中国是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企业对奥运会的热情超乎想象,但是中国企业对于如何参与和使用奥运营销还非常缺乏经验。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由于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组委对相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限制很多,加之中国奥组委还要慢慢消化国际奥委会关于商业开发方面的种种限制,这些客观原因使得中国企业在介入与奥运相关的公益营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耽搁和阻碍。而中国企业在体育营销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对体育营销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当落后。奥运营销是体育营销中最重大的一块,尤其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很多中国企业对此非常重视,希望参与到奥运营销中来。但中国企业,无论是TOP赞助商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对于如何行使奥运赞助权,都比较困惑,可以说是零经验、零起点,所以在公益营销方面目前也还无亮点可言。 : 你认为中国企业在把握奥运公益营销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谢骏: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在参与奥运公益营销方面表现得有点急,从大的原则上来讲,首先,中国企业不能太急于求成;其次,要结合北京奥运特点去设计一些活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围绕这三个主题的一些活动,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比如“百万市民讲英语”活动以及城市绿化方面的活动等。不过,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奥组委和企业之间缺乏一些“粘合剂”,比如奥组委有一些很好的资源或项目,但是企业却不了解这些资源和信息可以如何利用,而一些企业希望参与到与奥运相关的活动中来,又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项目参与进来。这中间就缺乏一些“粘合剂”,将奥组委的资源设计成一些合理的活动,从而让这些活动把更多的企业带进来。目前,奥组委也在做相关尝试,允许一些公关、策划公司参与一些活动的设计,活动最后要得到奥组委相关授权和审批,有了这些中间的“粘合剂”,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与奥运相关的公益活动中来。 : 从你的经验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在参与奥运营销方面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谢骏:由于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的体育营销历史也相当短,因此无论是奥组委、企业还是本土的公关咨询服务机构,都相当缺乏经验,没有前车之鉴。我们在面对很多企业的时候,发现他们提不出课题,在他们获得了奥运赞助权或者其他相关权益之后,他们很困惑,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公关咨询公司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一些有过奥运服务的跨国公关咨询公司虽然拥有服务奥运赞助商的经验,但是在中国本土,面对中国本土企业,这些经验又无法直接照搬。这就是中国企业在面对奥运营销时的困惑,作为公关咨询服务机构,我们也要和中国企业一起,摸索着前进,探索如何在中国进行奥运营销。 : 你认为中国企业的奥运营销对中国企业会有什么深远影响?谢骏:我个人一直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是中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个开始。过去,中国企业对于体育营销的认识和使用还很肤浅,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点燃了中国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热情,激发了体育营销的大范围爆发。因此2008年之后的体育营销对中国企业来说才更重要。
谢骏简介: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副总裁。资深策划人、计算机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擅长企业及产品的整合策划,并对销售与市场有深入研究。成功策划并推广了绿色服务、LG未来窗、电脑派、先锋行动、和光BSP、联想液晶电脑等数十项整合营销项目,并两次获得IT业十大策划人殊荣。
亚都:奥运传播之惑
对于亚都这家技术和市场都领先的企业来说,当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寻找一个有效的传播策略和平台,运用奥运供应商的权利和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树立和传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本刊记者王英
2006年5月中旬,北京奥组委和北京亚都室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亚都科技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空气加湿净化器独家供应商。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计划分为合作伙伴、赞助商和供应商三个层次,供应商又分为“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独家供应商的赞助门槛在人民币几千万左右。作为中国空气净化领域的老大,亚都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方面也具有世界领先的实力,但在营销方面,这家企业的实力和优势并不强大,对于如何使用这次获得的奥运独家供应商权益,亚都也还充满困惑。 欲借奥运树名威亚都董事长何鲁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亚都在技术实力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流的,亚都的中高层领导、管理团队也都是技术出身,这次亚都之所以能够获得奥运独家供应商的权利也是源于其技术上的实力。因为国际奥委会对于独家供应商有很高的技术标准要求,既要符合国际标准,又要符合美国和欧盟标准。但是,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运作手段,也无法在市场上取得比较好的回报,亚都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何鲁敏介绍,亚都的除装修污染系列产品,在技术上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甚至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全球标准,但是这个产品在推广中却碰到了两个特别集中的问题:一、大家都在问“亚都”是谁;二、大家都在问“这个东西能管用么”?尤其是在南方,这两个问题尤其严重。这两个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品牌知名度问题,一个是品牌认可度问题,而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恰恰是亚都的弱势。何鲁敏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小品牌,即使有再好的技术和产品,有再多的创新,没有营销的推动,也行不通。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有着很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赛事品牌,亚都正是希望牵手奥运会,让消费者认识亚都,相信亚都。关于这次与奥运的“联姻”,何鲁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有名望的科学家娶了普通女孩做妻子,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个女孩子要么特别漂亮,要么特别睿智,要么特别贤淑。总之,当一个强大的品牌和一个不知名的小品牌连接的时候,大家自然会对这个小品牌产生正面的联想和认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负责接待的指定场所和奥运村运动员房间大概有20万个,奥委会室内空气标准规定接待方面必须有空气精华设备,而亚都就将负责这近20万个房间的空气净化装备的供应。亚都也就是希望借助这一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推广自己的知名度。 毫无经验的“第一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借助奥运营销都是第一次。何鲁敏认为,这就跟恋爱娶媳妇一样,第一次大家肯定都没有经验,中国企业也需要一个过程去摸索如何利用奥运营销自己的品牌。何鲁敏坦言,目前亚都也说不清楚究竟要如何利用奥运供应商的权利和机会。事实上,亚都与奥运会的结缘也是源于偶然,三年前,北京奥组委的办公楼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于是奥组委就找到了亚都,亚都赞助了100多万的空气设备,从此也跟奥组委建立了联系。 在是否决定成为奥运供应商方面,亚都犹豫过,因为几千万的资金投入对于营业额在5亿元左右的亚都来说,并非是一笔小数目,无论是股东还是关联银行都有过激烈的反对意见,因为这笔投入,可能产生很大的收益,但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三年来亚都也聘请了一些营销高手组建了专业的营销团队在讨论此事,但到目前依旧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目前,何鲁敏可以确定的是,奥运肯定会给亚都带来一定的回报和增长,但是如何实现这种增长,能够带来多少增长,亚都却无法预测,亚都也在更多地研究企业理念、产品内涵与奥运本身的关联。其实,从产品本身的诉求来讲,亚都的产品与北京奥运会有很多相同的诉求点,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而亚都作为专业的空气净化设备生产商,其产品的诉求点也正是使用科技手段,为消费者创造绿色健康的环境,从而构建一种和谐的人文生活。但亚都目前面临的难题则是,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取经。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负责人也对何鲁敏说过,国外企业在奥运营销方面做了很多年,虽然有心得的企业不少,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运转好,而中国企业则是基本不会,这些只能靠企业自己去想办法。 传播策略是最大困扰亚都原来是一个产品的品牌,一提到亚都很多消费者想到的就是加湿器,而目前亚都则希望通过奥运等一系列运作,希望把“亚都”这个品牌进行延伸,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清洁生活”的概念。现在亚都在一些商场已经进行了一些操作,比如把原来产品专卖区改变成生活方式专卖区,并命名为“家居环保中心”,因为在这样一个品牌含义下才能涵盖更多的产品内容。但是,如何借助奥运去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却是亚都比较困惑的事情。借助广告或者一些公益事件营销是很多奥运赞助商比较常用的手段,但何鲁敏认为,要真正找到一个好的策划还是很困难。对于亚都来说,如何去寻找一个好的平台和活动,借助奥运品牌这个媒介去传播企业的品牌就是当前最大的困惑,虽然亚都也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拿出具体的办法。另外,通过什么样的媒体进行传播也是亚都的另一个困扰。何鲁敏认为,现在的媒介渠道太多,受众也非常分散,这反而给企业造成了一种选择困扰。他认为,广告投放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关注广告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无聊的时间段内,比如等车、候机、乘电梯等别无选择的时候,才会不得不看一看广告;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消费者在有意关注的时候会主动寻找广告,比如想买车或者买房、买电器的时候,会关注一下这些产品的广告。而亚都的产品还属于教育和开拓市场阶段,也就是很多人还不知道这种空气净化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主动关注的情况还不多。何鲁敏说,从亚都对广告投放的效果来看,非常不乐观,即使投放金额非常高,但实际效果也并不是太好。一般来说,奥运赞助商和供应商会拿出赞助金额的3~7倍来进行后续的营销推广工作。何鲁敏表示,亚都在此方面也有相应的资金预算,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些钱要怎么花、花在哪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何鲁敏非常希望借助《成功营销》的窗口向各界营销高手提出挑战,破解中国奥运供应商的困惑。
雪花啤酒:开启“非”奥运营销
面对奥运营销的一窝蜂,企业们多少有些困惑。同质化的奥运营销,达不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给了雪花千载难逢的机会”。雪花啤酒正用新的尝试,走出奥运营销新路。
文/本刊记者康迪
“我简单留意了一下,在央视的广告中,就有五家奥运赞助商的宣传词中,用了‘梦想’二字,只是因为北京奥运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雪花啤酒市场总监侯孝海表示。在奥运营销的路上,中国企业似乎不知所措,同质化的口号与思路比比皆是。而作为非奥运赞助商的雪花啤酒,正在做着新的尝试。2006年5月16日,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如同前一天发布会上雪花啤酒市场总监侯孝海所宣称的一样,新的广告全面地体现了雪花啤酒在奥运期间的品牌推广战略—“非奥运营销”战略,意欲开启“非”奥运营销时代。 几大特点贴近“非”奥运“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在雪花啤酒新推出的广告中,平民化的主人公说了非常平民化的语言,丝毫未提奥运与世界杯,但却在画面上处处给人暗示。广告中欢腾的气氛,很容易让观众把这个广告与其他奥运赞助商的广告混淆。平民化与奥运氛围,正是广告的思路。再看LOGO,新的雪花啤酒LOGO上不仅有其标识,还有设计成不规则红色图案代表“啤酒爱好者”的标识,两个标识的下方写着一行大字:“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让人看了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据侯孝海介绍,在电视广告推出一个月后,雪花啤酒外观包装将全面换上这个新标识。为了宣传“啤酒爱好者”概念,雪花啤酒最新“非奥运”营销广告片“啤酒爱好者”篇在中央电视台全面投放,第一期就砸下了3000万元广告费用,还不包括各地销售公司在当地电视台的广告投放费用。“这是雪花啤酒未来三年的营销策略,我们希望能像赞助奥运一样赞助啤酒爱好者。”侯孝海说。 差异化定位给予制胜机会雪花啤酒的这次战略,是在深入研究奥运营销、多方思考权衡之后形成的。差异化一直是雪花啤酒所倡导的品牌形象。目前,燕京、青岛、雪花三大巨头齐聚北京,鏖战正酣。但对于青岛和燕京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而言,侯孝海认为,这样容易产生同质化的奥运营销,达不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给了雪花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相当能代表雪花啤酒一贯的差异化作风。早在2005年上半年,雪花啤酒就开始研究奥运赞助的问题。从成本有效性和差异化考虑,他们并未加入奥运赞助商的竞争中,而是形成了“非”奥运的策略思路。侯孝海认为,“非”奥运营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前沿的营销理论。奥运营销就是围绕奥运这个大平台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从奥运角度出发。而“非”奥运营销主要是围绕看奥运的广大啤酒消费者,以他们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营销活动,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由于雪花啤酒全力支持的啤酒爱好者都在关心和参与奥运,作为“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雪花啤酒通过面向更广泛的奥运人群,来体现对奥运的支持。从某种角度上说,雪花啤酒的“非奥运营销”更直接地体现了奥运的“重在参与”精神。除了广告的投放,在未来三年,雪花啤酒将延续这个主题进行多种营销活动,最近的就是“雪花啤酒勇闯天涯—啤酒爱好者探源长江之旅”。此前,雪花啤酒的口号是“畅想成长”,“应该说是一种延续,新的品牌口号将‘畅想成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侯孝海说。举起介绍,配合“非”奥运营销,还会有更多的公益活动在下一个阶段进行。 在这之前,中国企业很难有机会参加奥运营销的角逐;现在,“非”奥运营销给了企业更多的创新理念和空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