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对阵保加利亚足球赛-科索沃对塞尔维亚
1.科索沃为什么要独立?
2.有谁能说说塞尔维亚这个国家的近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科索沃问题等等。
3.科索沃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是什么?
4.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为什么不加入南斯拉夫
科索沃为什么要独立?
简单说吧,我们汉族(科索沃就是阿尔巴尼亚族)如果占全国90%人口,然而当权的确是满族人(塞尔维亚族),你说我们汉族人会不会想在自己地盘上建立一个由自己管理的国家?情况就是这样,然而由于民族问题,这个事情其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国尊重人民独立自制的权利,但是由于俄罗斯极力
反对(美国支持),而中国由因与美国对抗不能跟俄罗斯结下梁子,因此中国应该是表面支持,或中立(毕竟不能惹恼国际社会,外国不是只有俄罗斯),私底下却是反对的,这跟俄罗斯会有私下交代的
关于科索沃的资料,楼主可以自己搜索,我不想刷屏
有谁能说说塞尔维亚这个国家的近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科索沃问题等等。
以下是塞尔维亚概况及科索沃问题的介绍:
塞尔维亚概况:
自然地理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北部,东北与罗马尼亚,东部与保加利亚,东南与马其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西南与黑山,西部与波黑,西北与克罗地亚相连。领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经其境内
人口733万。其中塞尔维亚族占62.6%,阿尔巴尼亚族占16.5%,另有黑山族、匈牙利族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英语较为普及。全国多数居民信仰东正教..
首都贝尔格莱德(Belgrade)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座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脉的延伸舒马迪亚丘陵,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美丽的萨瓦河从市区穿过,将贝尔格莱德一分为二,一边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区,一边是现代化建筑群集中的新城区。地势南高北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可至-25℃,夏季最高气温40℃,年降水量688毫米且年际变化大。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约人口约190万(2008年)。居民以塞尔维亚人居多,余为克罗地亚人和黑山人。
简史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9世纪起,移居巴尔干半岛的部分斯拉夫人开始建立塞尔维亚等国家。一战后,塞尔维亚加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个共和国之一。1991年,原南开始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政 治]
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局稳定中有波澜。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塞、黑实现和平分手。塞尔维亚共和国还包括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自治省。科索沃曾是前南联盟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1999年6月起由联合国托管。2006年2月,在联合国秘书长科索沃地位问题谈判特使阿赫蒂萨里的主持下,科索沃地位问题谈判进程启动。塞主张在“高于自治,低于独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阿尔巴尼亚族坚持独立。
宪法2006年11月8日,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正式颁布新宪法,以代替1990年制定的塞尔维亚现行宪法,新宪法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宪法规定,塞尔维亚是一个由塞族和所有生活在其境内的公民组成的国家,实行议会民主制。新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是塞尔维亚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序言外,新宪法共分10部分206款。
国家元首总统,直选产生,任期5年。
议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院制。议员按比例制通过直选产生,任期4年。
[ 军 事]
塞尔维亚军队是200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后,在接受原塞黑军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建军节为2月15日。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部为武装力量军事领导机构。总参谋部为武装力量军事指挥机构。
塞实行合同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年满18岁的公民有义务服役,义务兵服役期限为6个月。2010年将取消义务兵役制。合同兵服役期限为3年,期满后视情续签。所有服过兵役的公民被纳入预备役。截至2008年底,塞军队总兵力约为2.8万人。2008年国防预算为12亿美元,占GDP的2.4%。
[外 交]
塞尔维亚政府将融入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进程作为外交的首要战略目标,重视同美欧大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坚持睦邻修边,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注重开展经济外交。
与中国关系:中国和塞尔维亚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密切。1955年1月2日,南斯拉夫与中国建交。2006年6月14日,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孔泉约见塞尔维亚共和国驻华大使乌多维契基,通知塞方自即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和黑山特命全权大使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和黑山大使馆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共和国大使馆。2009年8月,塔迪奇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6月,茨韦特科维奇总理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2010年7月,委员长对塞尔维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经 济
塞尔维亚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近600公里的多瑙河河段是其主要的淡水来源,流经该国的河流还包括萨瓦河、摩拉瓦河及蒂萨河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以及人工运河构成了塞尔维亚长达2000公里的水路,使得这个内陆国家能够方便地通达欧洲各地。
塞尔维亚近年来经济发展稳中有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01亿美元。
货币名称:第纳尔(DINAR)。 汇率(2006年5月):1美元≈67.8第纳尔。
资源 矿藏有煤、铁、锌、铜等,森林覆盖率25.5%,水力资源丰富。?
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汽车制造、纺织、仪器加工等。
农牧业农业在塞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农业土地51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66%,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平原和塞中部地区。农业土地中可耕地面积为424万公顷,其中耕地333万公顷,果园23.9万公顷,葡萄园6.4万公顷,草场60.9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麦、大豆、甜菜等。
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良好。主要旅游区有浴场、滑雪场和国家公园等。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塞有5个机场,主要机场为贝尔格莱德尼古拉·泰斯拉机场。
对外贸易近年来,塞对外经贸活动日渐活跃,外贸额稳步上升。主要出口产品为:钢铁、有色金属、水果、蔬菜、服装与其他制成品。主要进口产品为:石油及其制成品、汽车、普通机床、天然气和钢铁等。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波黑等。
教育塞实行八年制义务教育。全国主要大学有贝尔格莱德大学、诺维萨德大学、尼什大学、克拉古耶瓦茨大学和普里什蒂纳大学。
2006/2007年度塞各级学校情况如下:小学生61.9万人,中学生28.4万人,大学生23.8万人。各类教师共计8.7万人。
[科索沃地位问题 ]
科索沃是原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0%,其余多为塞尔维亚族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科索沃阿族人一直谋求实现科索沃独立。
1999年3月24日,未经联合国授权,北约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轰炸。同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重申南联盟对科索沃地区拥有主权,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充分尊重南联盟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根据这一决议,科索沃由联合国特派团进行管理,北约领导的国际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
自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以来,南联盟及其更名后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乃至今天的塞尔维亚,都坚决主张要求遵守国际法准则,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科索沃成为独立国家。但科索沃阿族人始终要求实现科索沃的完全独立。
2005年11月,科索沃未来地位谈判正式启动,但因各方分歧较大,多轮谈判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3月,联合国特使阿赫蒂萨里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实现独立的建议,但由于俄罗斯反对,该建议未能经安理会表决。随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权“三驾马车”(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启动新一轮会谈。
在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三方特使的主持下,从2007年8月起,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就科索沃最终地位进行了多轮谈判,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谈判最终宣告失败。12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科索沃未来地位问题展开闭门磋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未能得出任何具体结论。
2008年2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局势,但仍未能打破僵局。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独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当天针对科索沃宣布独立发表声明说,塞尔维亚将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同年2月17日,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紧急磋商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问题,但会议未能打破安理会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僵局。
2008年4月7日,科索沃***签署了科宪法草案。9日,科索沃议会特别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科索沃为“议会制共和国”,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科索沃将与所有邻国创建睦邻关系,为本地区和整个欧洲的稳定作出贡献。预计这部宪法将从6月15日欧盟文职使团部署完毕之日起生效。10月8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以简单多数的投票结果批准了塞尔维亚提交的一份决议草案,要求国际刑事法院就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一事提出咨询建议。
2008年11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主席声明,同意欧盟在科索沃部署一支具有警务、司法和海关职能的文职使团。12月9日,欧盟特派团正式开始在科索沃部署,从联合国特派团手中接管警察、司法和海关等领域的职权。
2009年11月至12月,科索沃举行地方选举,这是科索沃自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以来首次由当地政府组织的地方选举。
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就科索沃于2008年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一事发表咨询意见,认为此举不违反任何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国际法院的这一咨询意见只是建议性的,不具备法律约束力。7月28日,塞尔维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关于科索沃问题的新决议草案,明确提出单方面宣布独立对于解决领土问题是不可接受的方式,并要求就科索沃地位问题展开新的谈判。9月8日,塞尔维亚政府发表声明说,塞方已决定向联大提交一份经与欧盟磋商拟定的新决议草案文本。声明说,该文本是塞尔维亚与欧盟合作妥协的产物,它将结束国际司法法庭方面的相关程序,同时呼吁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展开对话。9日,第64届联大一致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内容,欢迎欧盟协助推动科索沃与塞尔维亚进行对话。
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
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第1244号决议。
决议指出,安理会“铭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安理会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首要责任”,致力于解决科索沃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决议重申南联盟对科索沃地区拥有主权,并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尊重南联盟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决议还重申应给予科索沃“实质性自治”。
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决议要求南联盟“按照一个快速的时间表开始并完成可核实的分阶段从科索沃撤出所有军队、警察和准军事部队的工作”。决议规定,南联盟完成撤军后,一定数量的南联盟军警可被允许回到科索沃执行包括扫雷等在内的任务。
决议还规定,随着南联盟撤出科索沃,将在科索沃部署国际文职人员和安全人员。决议“授权会员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科索沃建立国际安全存在”,负责科索沃安全和维护和平;“授权联合国秘书长,在相关国际组织的帮助下,在科索沃建立国际民事存在”,负责临时管理科索沃,保证科索沃居民的正常生活。联合国秘书长将任命一名特别代表负责在科索沃地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民事工作。
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通过后,南联盟军队和警察部队从科索沃撤离。科索沃随后由联合国特派团进行管理,北约领导的国际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
南联盟2003年2月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2006年6月,黑山脱离塞黑成为独立国家。但从南联盟到塞黑,再到如今的塞尔维亚,都一贯主张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按照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解决科索沃问题,反对科索沃成为独立国家。
科索沃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是什么?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人民、巴尔干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进行代号为“联盟力量”的作战行动,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使持续了一个时期以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公开的战争行动。科索沃战争,开创了自二战以来一个军事集团公开武装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先例。
最为严重的是,美国于5月8日悍然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亡,多人受伤,馆舍严重被毁。这种无法理解暴行,充分暴露出美国人霸权心态和强盗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但美国人至今仍百般遮掩,蒙骗世人。?
1999年6月20日,南联盟军队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区,北约随即宣布停止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以美国为首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行动持续了78天,9月16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在布鲁塞尔公布了一项关于科索沃空袭效果的评估报告,承认空袭期间公布的一些数字不够准确。克拉克说,北约的科索沃空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长达78天的空袭行动中,北约战机在科索沃击中了南联盟军队约三分之一的武器和车辆,其中包括93辆坦克、153辆装甲车、339辆军用车辆、389门大炮和迫击炮。同时,78天的空袭,造成6000平民伤亡,50多座桥梁被毁,公路、铁路、机场、电站损失殆尽,损失达2000亿美元,百万人颠沛流离。?
1999年6月10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244号决议,科索沃国际部队由北约成员国和非北约成员国组成。除了北约成员国之外,俄罗斯、乌克兰、奥地利、芬兰、瑞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12个国家也表示派兵参加科索沃国际部队。这样科索沃国际部队总数达到6万人,其中德国派出8000人,是二战后德国第一次在国外部署的军队。英国军队主要部署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地区,负责组建国际部队指挥部。
科索沃战争内幕
华盛顿邮报连日来刊登报道,披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联盟战争的一系列内幕:
1999年5月27日凌晨3点,一行车队风驰电掣般地从科隆机场直奔波恩市内的布里斯托尔大饭店,沿途经过的高速公路和市内街道全被封锁。美国防部长科恩秘密抵达波恩。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已经持续了9个星期,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还不准备退让。科恩此行是来与北约盟国讨论发动地面入侵的可能性。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防部长都被召来了。经过6个半小时的辩论,五个部长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他们的政府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集结地面部队,而且必须在几天内作出这一选择。
尽管从空战开始的那一天起,克林顿总统就公开排除了北约打地面战的可能性,但北约对科索沃进行地面入侵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其进度远远超过公开透露的情况。北约一方面通过“科解”调查南联盟的国防情况,另一方面,派出工程兵部队加紧加固一条主要道路,以供装甲部队展开攻击时使用。各盟国政府也在考虑自己该派多少兵力参加地面入侵。
整个战争期间,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否认它与“科解”的关系,但它实际上一直与其密切合作,搜集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队部署情况。五月底,“科解”武装在北约支持和空中配合下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北约的军事指挥人员现在认为,那次攻势可能是米洛舍维奇总统和他的将军们突然妥协的重要原因,他们以为那是北约发动地面入侵的前奏。
入侵计划
3月24日,即科索沃战争的第一天,克林顿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中说:“我不打算派我们的军队去科索沃打仗。”但4月中旬,在纪念北约50周年的高峰会召开前夕,尽管五角大楼对发动一场地面进攻仍缺乏兴趣,但担任北约总司令的美国将军克拉克还是把在比利时蒙斯北约总部的英国军官召集在一起,听取他们对各种地面战争选择方案的意见。会后,克林顿决定,如果空中轰炸失败,地面入侵成为赢得战争的唯一出路,那么他将派出军队参战。
在蒙斯,克拉克的军事参谋对他说,要想使塞尔维亚人撤离科索沃,就不得不使用地面部队,为此,必须尽快部署美军和盟国的军队,因为入侵时间必须定在冬季到来之前。
在4月24日北约50周年高峰会开幕前夕,克林顿要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要再公开谈论地面入侵的事,以免在盟军国内造成问题,并使俄国人不愿意再为外交解决问题而努力。作为回报,克林顿同意将北约原来的应急计划升级。
于是,北约蒙斯总部的几十名军官和美军驻德国海德堡欧洲总部的60名军事人员开始联手制定绝密的入侵方案。到了5月中旬,克拉克已经有了地面入侵的预选方案,计划动用17.5万人的兵力,经过阿尔巴尼亚的一条公路,从南部对南联盟发起全面攻势,白宫称之为“魏斯计划”,而它在北约的作战图上则被标为“亚B”(B-Minus)方案。
克拉克在5月份曾回到华盛顿,希望白宫在6月1日前批准地面入侵计划,9月1日前完成部署。但白宫希望把作决定的时间尽可能推迟,只盼能有好天气,仍以空中轰炸取得最后胜利为上策。伯杰让克拉克把作最后决定的截止时间至少推迟10天。
与此同时,克拉克命令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兵部队抓紧时间加固道路,使其足可承受重型坦克和大炮通过;命令德国和英国部队准备好舟桥和其他装备,以便利用水路运输北约装甲部队。5月19日,在五角大楼严加戒备的会议室里,克拉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简报他的“亚B”计划,但反应冷淡,与会者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会后,国防部长科恩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向克林顿汇报了他们对该计划的看法,并重申他们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谢尔顿不愿意发动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认为空中打击能起作用。
克林顿的国家安全班子对地面入侵计划要比五角大楼的指挥官们更有兴趣。他们甚至要求五角大楼考虑从几个方向——东从保加利亚,西从波斯尼亚,甚至北从匈牙利——同时向南联盟发动地面进攻更为合适。
5月27日在德国国防部举行的秘密会议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4点半,国防部长们在是否要发动地面入侵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英国国防部长罗伯逊力主北约立即准备向南联盟派出地面部队,并承诺派出5万名英国官兵参战。英国是地面入侵的主要推动者,在每个关口上都是英国在那里游说美国官员。就在这次秘密会议前的5月23日,布莱尔已打电话说服克林顿同意让北约秘书长制定详细的地面行动计划。英国官员非常清楚克拉克与科恩的关系正在恶化,因为科恩强烈反对地面入侵,认为坚持空中打击要比地面进攻安全得多。英国人把布莱尔与克林顿的电话记录塞给克拉克,以防美国国防部不向克拉克通报克—布之间达成的默契。
德国和意大利对地面入侵持保留意见,法国没有断然反对入侵,但认为冬季以前来不及作好发动攻势的准备。会议结束时,部长们一致同意,北约输不起这场战争,五国政府需要在一周内就是否出动地面部队一事作出决定。
中央情报局在行动
与此同时,在阿尔巴尼亚边境城市库克斯的一个秘密行动中心,美国和欧洲的特种兵部队正在讨论如何将“科解”武装转变为一支轻型步兵队伍,“到敌人的后方去炸毁桥梁”。实际上,自4月底之后,中央情报局和北约一直在与“科解”密切合作,它设在地拉那的情报站和驻库克斯与都拉斯的24支美军特种兵部队都利用“科解”武装人员搜集南联盟部队的部署情报。但美方不想公开他们与“科解”的这种关系,因为有证据表明,“科解”武装分子也从事暴行和毒品走私。1998年2月,克林顿派往巴尔干的特使把“科解”定性为“恐怖分子”。为掩人耳目,美军利用阿尔巴尼亚第二军作为中介。“科解”代表每天都在阿尔巴尼亚国防部与阿军官会面,而每次都有一名中情局官员和一名阿帕契攻击直升机组的军官在场。战前曾以联合国观察员身分进驻科索沃进行核查、后被迫撤离的美国军官也与“科解”组织的***保持密切联系。
5月26日,在阿尔巴尼亚军队的炮火支援下,“科解”武装向南联盟军队发动攻势,但在随后的三天里惨遭失败,250名精兵被700名南联盟士兵困在帕斯特里克山上。克拉克在一次电视会议上说:“我不会让塞尔维亚人占领那座山。如果我们不能帮助“科解”守住那座山,将来美国人会为此流血。”
6月7日,美国出动了两架B-52轰炸机进行救援,飞机上所有炸弹都丢到了由两个营的南联盟军队防守的阵地上。北约认为,这次轰炸杀了数百名南联盟士兵,可能会成为北约取胜的转折点。但战争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在该地发现大规模亡的迹象。更令北约指挥官吃惊的是,仍然有那么多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他们的结论是:南联盟的第三军仍然能够在科索沃坚持数周,甚至数月。但克拉克后来在华盛顿一家智库发表演讲时说,B-52对帕斯特里克山的轰炸使米洛舍维奇以为北约将对南联盟发动地面入侵了,这是他同意撤军的转折点。
不管米洛舍维奇当时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当南联盟准备撤军时,克林顿的确是在认真考虑地面进攻方案了。6月2日中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在会见几位主张地面入侵的外交政策专家时讲了四点:第一点是“必须赢得这场战争”;第四点是“任何方案都可考虑”。当有人问“总统是否支持派出地面部队”时,伯杰回答说:回想一下我说的第一点。这等于是说,如果地面入侵能够赢得战争,政府就准备干。伯杰的话让专家们大吃一惊。那天下午,克林顿的助手们制定了几个选择方案,其中包括:在科索沃境内分割出几个“安全区”;武装“科解”,或经过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对南联盟发动全面入侵。第二天早上6点半,白宫情况室得到报告,米洛舍维奇让步了,同意接受北约的和平协议。但白宫担心其中有问题,当天下午,克林顿仍与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讨论出兵科索沃的事。
6月7日晚上,B—52轰炸机又对帕斯特里克山区进行了轰炸。第二天北约与俄国就联合国和平草案达成一致。又过了两天,米洛舍维奇在协议上签了字,允许5万名北约官兵入侵科索沃,不过“入侵”两字被换成了“维和”。
恐怖威慑
这场战争的谎话之一是,北约19个成员国的***通过一个委员会指挥对南联盟的轰炸,但盟国的将军们和政治领袖们心里明白,重要的决策——例如是否轰炸居住着大量平民的建筑物——只是由美英法三国***作出,而法国通常都会在讨论时表现出犹豫。
每当北约的炸弹炸了科索沃难民或塞尔维亚老百姓时,国际社会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民众对轰炸的支持率下降。所以美英法***在批准轰炸目标之前,不得不权衡轰炸后的震慑效果和可能招致的舆论反对。这几位***事前都知道可能造成的平民伤亡,但他们为了摧垮米洛舍维奇的意志,就既要给塞尔维亚人造成痛苦,又避免造成太多平民的伤亡。用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的话来说,“要让贝尔格莱德陷入黑暗”,但要小心行事。
4月3日,当希拉克总统看到南联盟内政部大楼陷入一片火海时,他才意识到,空袭进行了11天后,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定的目标。他要求与克林顿紧急通话,讨论北约司令克拉克执行的战略。当时正值复活节,希拉克所在的那个中世纪城堡里没有保密电话。白宫立即命令在德国的美军欧洲司令部派出一支通讯小组,为希拉克接通了保密性最强的Stu—3电话线。希拉克在电话中说,他想与和英国首相一样,对有关战争的所有重大决定有发言权。克林顿说,轰炸目标的批准程序已经太慢了。他同意将法国人包括进来,并提议对三人中每个人都有权否决的重大轰炸行动先列出一张单子来。希拉克要求对黑山共和国的任何轰炸都经过他的审核。布莱尔要求对所有从英国本土起飞的B-52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都拥有否决权。三位***都要求对造成重大伤亡或对平民百姓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轰炸目标——如电网、电话系统、以及贝尔格莱德市区的
建筑物——拥有否决权。
法国参谋长和其他欧洲国家官员仍然不断地就轰炸行动打电话询问北约司令克拉克,使他每天有一半的时间要花在与盟国军政官员的电话交谈上。为此,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来缓和各方在军事行动上的不同意见。该委员会的核心人物是所谓的五人小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英、法、德、意四国的外交部长。他们几乎每天都举行五方电话会议,以维护团结。意大利外长常常对轰炸不断升级表示担忧,奥尔布赖特便先给德国和英国外长去电话,让他们做意大利外长的工作。有时,甚至连英国也会对确定的轰炸目标表示犹豫,比如在选定贝尔格莱德的供电网作为轰炸目标时,英外长库克认为那样会对一些大医院造成影响。但奥尔布赖特最后还是把他说服了。
4月中旬,北约司令官克拉克认为南联盟部队把直升机和战斗机隐藏到黑山共和国的波德戈里察机场的掩体里,并利用那里的雷达跟踪北约战机的行踪,于是要下令摧毁该机场。法国一开始不同意,克拉克将军和奥尔布赖特、伯杰、科恩和谢尔顿倾巢出动,分别给他们的法国同行打电话进行劝说。法国终于顶不住而同意了他们的计划。
在克林顿的主导下,尽管英国力主的地面入侵没有被北约***采纳,但他们却一致同意采取另外两个重大步骤:对米洛舍维奇个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财产进行轰炸;不仅要轰炸电视广播大楼,还要轰炸交通、水、电系统,以给大量平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实施战争恐怖威慑。
4月底,在美国战机向贝尔格莱德的社会党总部大楼发射导弹之前,负责制订轰炸计划的北约人员在一份交给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文件中详细说明了这次轰炸所包含的风险。文件在总部大楼的照片旁边注明:“伴随的损失是:会造成50至100名政府和党部职员亡;炸弹的冲击波会造成250名左右的百姓亡。”华盛顿和伦敦的官员们很快批准了这一轰炸计划。法国却有些勉强,提到党部大楼里还有南联盟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美国人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周就想炸毁南联盟的电力系统,但遭到法国的反对。为打破僵局,两国的军事***曾就如何造成电力系统瘫痪一事交换了意见。美国提议炸毁电力输送线,其修复工作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但法国认为此方案不能接受。美国又提出使用一种绝密武器CBU-94,该武器只会使电力中断数小时。谢尔顿还向他的法国同行展示这种武器的有效性。但法国仍然犹豫。美国人急了,叫法国人拿出别的办法来。结果法国人只好接受美国的意见。5月3日深夜,美国人下令轰炸南联盟的电力网和变电站等相关目标,摧毁了南联盟70%的电力供应设施。3周之后,法国又同意对南联盟的电力系统进行更加严酷的轰炸,并使自来水供应中断。法国人唯一没有同意轰炸的是一座桥梁,因为塞尔维亚人在桥上筑起了人墙。美国人知道劝也没用,才放弃了。
4月中旬之后的一个月里,误炸平民的消息几乎天天都有:对阿莱克西纳茨城的轰炸造成17名平民亡;一列客运火车在过桥时被炸成两段;十多名难民在旅途中被炸;20多人被美国的激光制导炸弹炸;一辆公共汽车在过桥时被北约轰炸机击中,47名乘客葬身火海。
5月7日,先是一连串的炸弹和一枚导弹击中尼什市的一个市场和一所医院,造成5人亡,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美国B-52轰炸机用五枚导弹炸毁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身亡,20多名使馆人员受伤。中国大使馆这个轰炸目标是中央情报局负责确定的。更微妙的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近千个目标中,只有这个目标是由中央情报局选定的。第二天,大量嘲弄性的传真件摆在了克拉克的办公桌上,许多传真件上写着:“亲爱的克拉克先生,我们已经搬家,新地址是……”
北约在开始对南联盟轰炸时只拟定了169个目标,但空袭中实际的轰炸目标至少在976个以上。轰炸目标主要是由美国的情报综合分析中心提出。他们将来自各方面的情报汇总分析,然后通过加密的“西普灵计算机网络”(Siprinet)将轰炸目标传给美军驻欧洲总部的目标选定人员,同时也传给美军在意大利的几个确定目标的指挥部。目标选定后,有关人员还要根据最新情报进行核查,包括卫星图像、人力情报、电子截听的电话谈话等,以确定该目标在轰炸前仍被用于军事目的。对那些会造成20名以上平民亡的轰炸目标,有关人员还要进一步确定每枚导弹的“目标点”,攻击角度,使用何种武器等等。然后,这些经过多次审核的轰炸计划再交到白宫、英国首相办公室和法国总统府作最后批准。
战略之争
科索沃战争进行的同时,究竟如何打这场战争,克拉克与他的空军司令肖特的看法也有严重分歧。克拉克坚持要空军追打科索沃境内的南联盟坦克大炮。肖特认为这样打没用,正确的打法应该是一举摧毁南联盟的“战略”目标,如南联盟中央各总部的大楼和电厂。他认为,对手就如同一条蛇,炸毁贝尔格莱德就剁掉了蛇头,而轰炸科索沃境内零星的坦克和小股部队只不过是斩了蛇尾。他把自己的战略思想譬喻为“摘取王冠上的宝石”。
直到对南联盟78天的空袭结束后,对于究竟应该如何打这场战争,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等等问题仍没有定论,直到现在也还在争论之中。
其实,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早在1998年6月就开始策划对南联盟的空袭了。到开战的那天晚上,已经设计了40个版本的空战方案。但北约最后决定将空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打击防空和指挥掩体;第二阶段:将轰炸延伸到南联盟北纬44度以南的基础设施,刚好到贝尔格莱德的南边;第三阶段:轰炸贝尔格莱德。
美国及北约盟国没有制定长期作战方案,因为克林顿政府和克拉克担心,如果要北约的19个盟国考虑长期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会同意开战了。
3月24日轰炸开始的当晚,肖特中将坐在北约在意大利维琴察空军基地的空军联合行动中心,墙上的那幅大电子地图上,黄、绿、红信号闪烁不止。他在等待向南联盟发射第一批导弹。肖特曾在越南战场上执行过276次轰炸任务,率领B-15战斗机群在波斯湾战争中多次进行轰炸。他对这场空袭的战略思想是:轰炸南联盟在科索沃的第三军是浪费时间和财力,因为第三军的人员伤亡根本不会影响米洛舍维奇及其领导层的士气。他极力主张第一批导弹就应炸掉南联盟的电厂和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1991年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他看来,这是空战的理论基础,要对军事性强、经济价值高或对心理影响大的目标进行轰炸,使其成为敌方意志崩溃的一个手段。但当天晚上确定的轰炸目标只有53个,且大多是防空与雷达阵地,目的只是为北约飞行员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能有一个安全的空中环境。
其实,克拉克对初期的空袭规模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也持怀疑态度。但在当了一年北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后,他知道目前的方案已经是能获得盟国共同批准的规模最大、最好的方案了。他还认为战争有40%的机会在三天内取胜。在他看来,米洛舍维奇只不过想找个借口撤出科索沃而已。
但在开战后的第二天,克拉克就敦促盟国和华盛顿对这场他们认为是非常短暂的冲突重新进行评估。私下里,他已开始谈论需要作最坏的打算,即准备打一场地面战争。他还要求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允许他越过轰炸计划的第二阶段,直接执行第三阶段轰炸方案。他的要求使得一些北约盟国不安。他们觉得,战争一打响,克拉克即改变了战略,大大扩大了轰炸的地理范围和目标类型。
克拉克拒绝接受一些北约盟国的政治领袖——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提出的停止轰炸的建议,他对盟国的胆小感到恼火。这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西点军校毕业生,曾获罗兹奖学金去牛津大学深造,既学习了政治哲学,又学习了陆军军事战略和战术。还曾参加越战,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四次负伤。军人生涯不仅使他荣获紫心奖章,也使他懂得公众的认同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他在战争初期没有接受肖特的建议并不表明他不赞成肖特的意见,因为他后来竭力促成的轰炸目标远远超出了肖特的建议。
他在政治上的精明起了作用。3月28日,克拉克专程到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在布鲁塞尔的家中拜访。这位将军给秘书长上了一堂军事知识课,向他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炸弹的杀伤力范围;谈到选准轰炸的“目标点”——如建筑物上的大梁、关键的石块等——能使整座建筑内向倒塌;北约的规划人员能计算出被炸飞的玻璃能飞多远,并能测出飞出的玻璃是会擦伤人的皮肤,还是会钻进皮肤里去;如果他们改变弹头或冲击的角度,就能确定建筑物会被炸飞一堵还是三堵墙。克拉克希望索拉那明白这些道理,希望他能批准对两个特定目标的轰炸:一个是南联盟内政部那座石头造的7层大楼,另一个是南联盟的特警总部大楼。尽管这两座大楼数天前已经搬空了,但在空袭初期轰炸这两个目标,可以对南联盟军民的心理造成影响。3月30日,北大西洋委员会对克拉克提出的上述两个目标进行辩论,未达成一致,于是便让索拉那代表委员会全权处理此事。两天后,索拉那就批准了克拉克的要求。
9月中旬,克拉克终于公布了轰炸给南联盟军队造成的损失:击毁坦克93辆,装甲运兵车153辆,军用车辆339辆,大炮和迫击炮389台。也就是说,北约进行的78天的轰炸,使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位将军没好意思把炸毁的大量民用设施也列为辉煌战果。据南联盟报告,北约的空袭炸毁了24座桥梁,12个火车站,36个工厂,7个机场,16个燃料站和库房,17个电视发射塔和许多电力设施,使南联盟的经济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
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为什么不加入南斯拉夫
第一个问题的话,是因为南斯拉夫国家都是小国家,政权都较弱,因此建立强大的联邦是对他们有利的。而打赢了巴尔干战争、在一战中保卫了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就可以起到大部分主导作用。如果保加利亚也加入的话,首先势力就会不均衡。南斯拉夫诸国特别是塞尔维亚肯定不会同意。再者保加利亚本身就不是非常弱的国家,它可以非常完整优秀地维持自己的政权,根本就不需要屈居在某个统一政府的管理下。罗马尼亚也是如此。而阿尔巴尼亚则是因为意大利的政权干涉。从一战起就是这样。二战时阿尔巴尼亚也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权,并且对塞尔维亚敌意很大,南斯拉夫则是更愿意维持原来的边疆,所以阿尔巴尼亚始终没能加入南斯拉夫。(还有一点就是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实际上跟南斯拉夫的文化相差很大,虽说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也有着差异,但基本上合并为同一种文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前面我有提到。不过具体来讲,事实上是塞尔维亚人在南斯拉夫政府中的影响力比其他的民族都要大很多,不过完全主导说不上 ,但是确实相对其他民族更加有势力。
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些国家太小了,文化太过于相似,早年不是受到塞尔维亚统治就是被克罗地亚统治,而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本身文化就很相似,再加上除了塞尔维亚之外的共和国,因为在一战前长期被别国占领自己的完全没有军事力量但是却存在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也希望能有相对独立的政权。如此一来,在十九世纪兴起的“伊利里亚运动”和泛南斯拉夫主义思想就统一了这些国家。(或者说南斯拉夫早期的议会制令这些民族相对被别国统治更加满意)
第四个问题,首先南斯拉夫并非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议会制王国,后因国家政治危机议会被解散成为王室专政国家)。在二战中,南斯拉夫长期中立的态度引来了外交危机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同时军事力量衰弱,南斯拉夫和德国的贸易往来也是南斯拉夫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无奈的国王只能签署加入轴心国的协定,引发了起义,并正式加入盟国。后来因为盟国的支援没能到来,南斯拉夫三大政党都被血洗了,并且迎来了一直在地下活动的南斯拉夫***的崛起。
关于南斯拉夫是不是苏联的卫星国,事实上南斯拉夫不是。二战之后在领土划分问题上,南斯拉夫对伊斯特拉半岛的要求苏联不予支持,最后造成两国关系决裂,还发展成了“不结盟运动”。
所以,南斯拉夫跟苏联的联系一直不大,斯大林后,才仅仅恢复了两国贸易往来。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