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娜塔莎与阿纳托利的私奔

2.谁给我战争与和平简介

3.战争与和平中的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是什么?

4.娜塔莎的爱情

5.跟着托尔斯泰学写作——对《战争与和平》第一部第一章的梳理

6.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

安德烈皮埃尔,安德烈皮埃尔cp

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5亿6000万美元的投资,即使到了现在,许多美国大片还是望尘莫及。

好莱坞版的《战争与和平》,好像铁了心要把托尔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爱情**,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被压缩得几乎只剩下一条爱情主线的剧情……没办法,让美国人去感受俄罗斯的历史,是深刻不起来的。

而前苏联版,其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让观者无不清晰地看到俄国人自身对本国历史的切肤感受。

不知有没有受之前美国人的影响,前苏联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诺芙娜·萨维里耶娃像极了奥黛丽·赫本,除了带点本民族气质,身材更丰满一些,一样的高挑美丽、一样的清纯活泼,表情、动作也有些相似。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演技的发挥。《战争与和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萨维里耶娃更是一跃成为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演员。

在那个年代,前苏联**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美国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不得不说,这部**拍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

娜塔莎与阿纳托利的私奔

《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是安德烈。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26岁, 心地善良,为人宽厚,忧国忧民,英勇善战,是托尔斯泰笔下优秀青年的代表之一。在申格拉本战役开始之前,安德烈就十分渴望荣誉。他甚至想到万一只剩下死路一条怎么办,但立刻转念,认为即便这样,那也没有关系。他深信自己决不会做的比别人差。

库图佐夫同意安德烈的请求,把他下放到了巴格拉基昂的先遣部队。安德烈公爵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为了胜利是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并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争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历史背景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当时,沙皇政府由于在克里木战争期间遭到军事失败而削弱,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在这种形势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并实行了一些自由主义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义失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也在这时被赦免。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社会正在崩溃,疾速地向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迈进。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上下求索,托尔斯泰终于推出《战争与和平》。

在19世纪初,俄国经历了两次对拿破仑军队入侵的反击。那是两场正义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俄国人民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不分贫富贵贱,甚至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敌忾,有力地阻击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挫败了拿破仑的征服。

托尔斯泰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要解决自己的社会走向问题,有必要回到这段历史当中去,回到这段历史当中那种上下一起努力的奋斗当中去,因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

2、作者背景

1860年,托尔斯泰在国外旅行期间,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遇见了一位远亲、从西伯利亚流放地被赦免回来的著名十二月党人谢·格·沃尔康斯基。同沃尔康斯基的长谈使作者产生了创作一本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的想法。

1861年3月26日,他在布鲁塞尔写信给赫尔岑表示,他4个月前开始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从西伯利亚回来的十二月党人。他写的这个十二月党人应是一个狂热者、神秘主义者、基督徒。十二月党人用严厉的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眼光来衡量新俄罗斯。

作者给屠格涅夫读了开头,最初几章受到了他的赞成。小说只写了三章就放弃了。1863年,托尔斯泰又重新动手接着写下去。作品的开头部分共有十五种草稿。最初一份草稿的标题是《三个时期》。

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三部曲(即1812年,1825年和1856年)。这个开头,他放弃了。开头部分的第小二稿题目是“从一八〇五年到一八一四年——列·托尔斯泰伯爵的长篇小说(一八〇五年,第一部)”。

从这稿开始,托尔斯泰才形成了一个想法:写一部俄国同拿破仑交战时期的历史小说,预计要写几部,第一部称《一八〇五年》。后来托尔斯泰又写了三稿。第十五稿才是读者读到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

百度百科—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

谁给我战争与和平简介

活泼可爱的娜塔莎也会犯错误,也许这只是由于她太年轻的缘故。

父亲的好友——也是娜塔莎的教母 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 去拜访了尼古拉公爵(安德烈的父亲),带回了安德烈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写给娜塔莎的信,信中玛丽亚对娜塔莎说,她不能不爱娜塔莎,因为她是哥哥选中的人,为了哥哥的幸福她可以牺牲一切,同时,她称她的父亲一定会爱给予他的儿子幸福的人的,请娜塔莎原谅他的父亲,因为他只是一个有病的老人而已。

与此同时,娜塔莎也收到了阿纳托利的密信,信中传递了一个可怕的讯息——他约娜塔莎私奔,要带娜塔莎秘密地逃往国外。

陷入阿纳托利 蛊惑 中的娜塔莎居然答应了他,答应与他一起私奔,她给玛丽亚**写了回信,回绝了与安德烈的婚约,决意与阿纳托利私奔。

幸好表妹索尼娅看到了阿纳托利写给娜塔莎的信,得知了他们疯狂的计划,告知了强势的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她们在晚上十点钟关住娜塔莎,还试图抓住前来拐骗娜塔莎的阿纳托利,阿纳托利发觉事情不对,逃跑了。

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皮埃尔,皮埃尔找到大舅子阿纳托利,严厉地斥责他,将他赶出了莫斯科。

安德烈回到莫斯科,得知娜塔莎退掉了婚约,心里恼怒,并未怎么伤心,尊严受到冒犯的恼怒更多一些。

娜塔莎通过皮埃尔得知阿纳托利已结过婚,是在无耻地欺骗自己,伤心又屈辱,请皮埃尔向安德烈转达她的愧疚和歉意,不敢奢望与安德烈结婚,她受此打击,大病一场。

面对楚楚可怜的娜塔莎,皮埃尔心里涌起一股怜悯而爱慕的感情,他温柔地劝慰娜塔莎,称她以后的道路很长,并且对她说,如果自己是自由之身,一定会向她求婚和求爱。

备受打击的娜塔莎许多时日里第一次得到爱慰,分别时向皮埃尔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战争与和平中的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是什么?

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托尔斯泰前后耗费十余年的光阴,并本书于1865年到1869年出版,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今俄罗斯)所发生的事。《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也只有荷马的作品可以相提并论。

扩展资料:

在整个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俄国文学史家米尔斯基曾说:“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属于俄国也属于欧洲,这在俄国文学中独一无二。”

一方面,这是一部由俄国人创作的反映俄国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它刚一面世,便令欧洲和全世界的读者感到新奇、震撼。

人们既津津乐道于小说中的人与事,也为小说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所倾倒,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部小说竟然出自此前在欧洲似乎并非主流的俄国作家之手。《战争与和平》构成了俄国小说乃至整个俄国文学崛起的标杆。

另一方面,这部作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之高峰的俄国小说,却又最具有全人类性。就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一首宏伟的俄国贵族的“英雄田园诗”,同时它也在抒写整个人类的爱与恨,生与死,战与和;就形式而言,它综合性地继承了之前欧洲小说的丰厚传统,将长篇史诗这一艺术体裁发展到极致。

百度百科-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

娜塔莎的爱情

原文如下:

一八○九年春天,安德烈公爵前往由他监护的儿子名下的梁赞领地。

他坐在四轮马车上,晒晒初春的太阳,不时地望望最早放青的野草,最先出现的白桦树叶和一团团在明朗的蔚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的初春的白云。他什么也不思考,只是用那愉快的茫然目光向四下观望。

他们驶过了渡口,即是他和皮埃尔一年前在那里谈话的渡口。他们驶过了肮脏的村庄、打谷场、绿荫、下坡路、桥边的积雪、一层粘土已被冲洗的上坡路、一段段茬地、有的地方已经发绿的灌木林,驶进了沿着道路两旁蔓生的白桦树林。树林里几乎很热,听不到一点风声。白桦树长满粘粘的绿叶,没有在风中颤动,最早发青的小草和浅紫色的花朵从去年的败叶底下钻出来了。矮小的枞树不知散布在桦树林中的什么地方,长出一簇簇常绿的粗粗的叶子,令人不悦意地联想起冬天。几匹马儿走进树林里,都打着响鼻,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身上开始出汗了。

仆役彼得对马车夫说了一句什么话,马车夫作了肯定的回答。看来彼得心里觉得马车夫光表示赞同还是不够的,他在马车夫的坐位上向老爷转过身来。

“大人,这多么畅快!”他恭敬地面露笑容说。

“什么!”

“大人,这多么畅快。”

“他在说什么?”安德烈公爵想了想。“对,他想必是说春天,”他环顾四周,想道,“而且什么都放青了……多么快啊!无论是桦树、稠李、还是赤杨都已经开始……可是没有看见橡树,瞧,这就是橡树。”

路边有一株橡树。它大概比那长成树林的桦树老九倍,粗九倍,比每株桦树高一倍。这是一棵两抱粗的大橡树,有许多树枝看来早就折断了,裂开的树皮满布着旧的伤痕。它那弯曲多节的笨拙的巨臂和手指不对称地伸开,它这棵老气横秋的、鄙夷一切的畸形的橡树耸立在笑容可掬的桦树之间。唯独它不欲屈从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

“春季、爱情和幸福呀!”这棵橡树好像在说话,“总是一样愚蠢的毫无意义的欺骗,怎能不使您们觉得厌恶啊!总是老样子,总是骗局!既没有春季,也没有旭日,也没有幸福啊!你们看,那些永远是孤单的被压死的枞树还栖在那里,我也在那里伸开我那被折断的、被剥皮肤的手指,无论手指从哪里——从背脊或从肋部——长出来,不管怎样长出来,我还是那个样子,我不相信你们的冀望和欺骗。”

安德烈公爵在经过森林时,接连有几次回过头来看这棵橡树,好像对它有所期待似的。橡树底下也长着花朵和野草,但是它仍然皱着眉头,一动不动地,像个畸形儿屹立在它们中间。

“是啊,它是正确的,这颗橡树千倍地正确,”安德烈公爵想道。“让其他的年轻人又去受骗吧,不过我们是知道人生的,——我们的一生已经完结了!”由于这棵老橡树的关系,又有一序列绝望的、但都是忧喜掺半的思想在安德烈公爵的心灵中出现了。在这次旅行中,他仿佛又考虑到自己的一生,并得出从前那种于心无愧的、无所指望的结论,他无须从头做起,既不为非作歹,也不自我惊扰,不怀抱任何欲望,应该好好地度过一辈子。

总的来说,这一段文字寓意是表现安德烈公爵遭受丧妻之痛和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受伤昏迷的打击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大梦一场,而自己受到了生活的欺骗和遗弃。进而也就产生了逃避贵族生活逃避社会的念头,不再追求世间的俗物...直到后来他那颗老橡树般顽固的心被青春活泼的娜塔莎打动,重新唤醒对生活的渴望。

跟着托尔斯泰学写作——对《战争与和平》第一部第一章的梳理

文 / 困觉猪

01

如果人生中有一部最值得阅读的小说,我推荐《战争与和平》。

我阅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托尔斯泰在1853年读了之后,对作者钦佩不已,立志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一生笔耕不辍的托尔斯泰,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无疑是《战争与和平》,两大题材如何巧妙的应付,如何展现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是我对这部鸿篇巨制的莫大期望。

我用一张白纸铺陈了瓦西里、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博尔孔斯基、库图佐夫、安德烈、皮埃尔、玛利亚、娜塔莎、阿纳托利等一长串名字,并且用思维导图梳理之间的关联。

画着,读着;读着,画着,慢慢就上了道,随着“战争与和平”壮阔史诗般地推进,名字已不再是我阅读的阻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洁的文字,高超、卓越的场景描写,细腻深刻的心理分析,真的让人拍案叫绝。

“亲爱的玛利亚,”娜塔莎颤抖地说,“我该怎么办呢?我担心自己做出了傻事。求你告诉我,我到底该怎么办?”

“你爱他吗?”

“爱!”娜塔莎用尽全力地回答,“对,我爱他,爱他。我要去找他,去彼得堡……”

作品的最后部分,在无数次的挣扎和对爱的渴望奔涌之后,娜塔莎把过去的一切都彻底放下了,毫不掩饰地向玛利亚告白。

面对如此透人心扉的倾诉,有着善良与隐忍灵魂的玛利亚,会是什么反应呢?虽然她还是觉得有些愤怒,有些纠结,但在战争的惨痛与和平的艰难面前,唯爱是真实的,不可剥夺的。我猜想,她终究会释然,不再为娜塔莎对哥哥安德烈的感情如此淡薄而痛心。她一定紧紧地拥抱了娜塔莎,并且一起痛哭一场。

在这之前,凌晨三点钟,皮埃尔讲完了故事——刺杀拿破仑的计划,被俘的那段经历,自己在监狱的所见所闻,他说了一句话:“只要还活着,就会有希望,就能收获幸福。”娜塔莎睁着一双大眼睛望着他,眼里熄灭已久的光芒又重新被点燃。

但娜塔莎却又“突然低下头,双手捂脸,悲怆地哭了起来。她感觉自己隐藏了许久的情绪就要爆发了。她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面孔、声音还是神情,突然就改变了。她表现出极度的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的憧憬。”于是有了最后近乎歇斯底里的告白。

戛然而止的收尾,文字深刻又充满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托尔斯泰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赤裸裸地,近乎无情又充满深情地展现了出来,初读之余,内心极其震撼。

这位迷恋社交和宗教的文学大师,对舞会、宴席、战争等大场面的高超把控,以及对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透彻的分析,简洁而深刻,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战争与和平》,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伟大作家的伟大小说”。

02

说说娜塔莎的爱情。

在作品的第二章《娜塔莎的命名日》、第十三章《初遇娜塔莎》、第十四章《儿时梦破碎》、第十五章《舞会邂逅》、第十六章《缔结婚约》、第十八章《阿纳托利的诱惑》,以及最后一章《新生活》,在娜塔莎的情感世界里,在战争与和平的纷杂中,鲍里斯、安德烈、皮埃尔,以及阿纳托利等众多人物一一出场,个中故事可谓跌宕起伏,波澜有致。

娜塔莎第一次露出幸福神情的对象是年轻军官鲍里斯,在她的命名日。穿着短裙的小女孩,短裙下面藏着布娃娃,“长得并不漂亮,但十分活泼可爱。”

“她的笑声很有感染力,让在座的每一位女客们也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鲍里斯是个身材高大的金发少年,他五官端正、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脸上有着刚毅的神情。”

“娜塔莎跑到院子里,等着鲍里斯的到来。”她先是跑到花丛中躲起来,“就让他去找吧。”看到尼古拉和索尼娅接吻,她觉得真有趣,于是情窦初开,把初吻献给了鲍里斯,天真地数着一二三四,答应了他四年后的求婚。而鲍里斯许下的承诺,不过是句玩笑话。

“你说的是真的吗?你真的爱上我了?”娜塔莎激动地问道。

这个管教太过严苛的小女孩,纤细的肩膀,纤细的胳膊,娇羞的神态,眼神里洋溢着少女的热情。懵懂的年纪,幼稚的爱,最终无疾而终。

03

在罗斯托夫伯爵家中,安德烈见到一个黑发女孩,总是能开怀大笑的娜塔莎,“他总觉得她其实暗地里在关注着他,并故意在他面前表现自己的特别,他的心中忽涌现出年轻人杂乱无序的念头和希望。”他不再认为“就这样过完余下的生活就够了”,那个待在窗口的女孩,正逐渐改变着他的生活。

而十六岁的娜塔莎,还在猜测鲍里斯不想见他的诸多缘由,在罗斯托夫伯爵家中见到鲍里斯,她的内心特别兴奋。鲍里斯脸上也露出又惊又喜的神情,方寸大乱。的确,身材婀娜的娜塔莎,还是像之前那样令他着迷。但他告诫自己:“他不应该沉溺于这种感情,因为娶这个没什么价值的姑娘会断送他的大好前程”。“现在的他打算娶一位彼得堡最富裕的年轻女孩。”托尔斯泰用深邃的觉察,几笔勾画,就把鲍里斯的心思全抖了出来。

“我不仅聪明,还美丽又活泼,能有用,会骑马,我还有一副动听的好嗓子!”可怜的娜塔莎,像一位怨妇,自言自语,聊以自慰。

战争的背后,是俄国上层社会的舞会。娜塔莎的生活从不缺活泼和激情。在经历了一小段无人邀请的尴尬后,皮埃尔把安德烈介绍给了娜塔莎。“娜塔莎失落的神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幸福、满足的微笑。”

“我一直在等着您呢。”她还是初次袒胸露背的少女,神情里常常透露出几分羞涩。安德烈当然喜欢这个未被上流社会污染的女孩,活泼,更是明艳动人。他对娜塔莎更加着迷了,他觉得自己今天的精力充沛人也变得年轻不少。

娜塔莎也觉得自己爱上了安德烈,从第一次相遇时的好感,到命运的安排再次相遇,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给娜塔莎充分的自由。“如果半年之后娜塔莎不爱他了,她有权利摆脱他。”他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她,她完全看出了他的心思,并且理解了他。

分别时刻,“您不要走!”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她没有哭,没有闹,只是静静地待在房间里。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精神恍惚,有时还自言自语,两周后才恢复过来。

娜塔莎显然已经不再对鲍里斯那份约定抱有希望了,她很快从那份青涩的感情中走了出来。

“现在的我无比坚定,在我心中没有人能超过他了。”她似乎已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安德烈的感情里去。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开心的生活,根本不像一个远离未婚夫的未婚妻”。

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看上去那样真切而又充满变数,那么美妙又何其易碎,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托尔斯泰描写的就是生活本身。

04

走进戏院包厢的娜塔莎,“显得更加漂亮、生动。她充沛的经历和精致的面孔,再加上对周遭一切事物漠不关心的姿态,更令人忍不住侧目。”

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多少恋爱经验的**,哪里经得住阿纳托利的大献殷勤。这位一开场就因戏弄警察而被赶出莫斯科的花花公子,“他的兴趣就是玩乐和女人”,无论他谈论,还是仔细地端详着她,都让她“觉得他已经为自己着迷了,她感到很高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他时常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他说话大胆又懂得把握分寸。”

娜塔莎完全被迷住了。

阿纳托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来看看他追求玛利亚那晚发生的故事吧,托尔斯泰写得入木三分,相当精彩。

玛利亚的命运就要决定了,并且是由她自己决定。她走出书房,穿过花园,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是阿纳托利在说话。此刻他的眼神迷离,怀里搂着一名侍女,正对她轻声说着什么。

看到玛利亚之后,阿纳托利那张英俊的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呆呆地望着她,甚至忘记松开抱着侍女的手。

随时随地,阿纳托利都在调情。托尔斯泰以极准确的手法与卓越的讥讽口吻,把阿纳托利的浮华心魂,虚伪、堕落的个性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娜塔莎本与安德雷已经订婚,却因安德雷赶赴战场而推迟了婚期。孤独一人的娜塔莎遇到了阿纳托利,被这个英俊且风流的男人迷倒,一点也不让人惊讶。

这边惦念着“安德烈怎么还不回来呢”,那边又在想那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在阿纳托利这个情场老手甜言蜜语地攻击下,娜塔莎毫无还手之力,“我觉得我已经爱了他三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未爱过任何人。”娜塔莎像一个失心疯的女人,决定和他私奔。

好在最终皮埃尔及时制止了阿纳托利这个混蛋的诱拐,并把厚颜无耻的阿纳托利又一次逐出了莫斯科。

娜塔莎活泼,感性,对自己的魅力非常自信。说实话,阿纳托利才是真正打动她的人,尽管这个少女杀手只是在引诱她。这个英俊潇洒的男人,代表了娜塔莎的一部分本性追求。少女都喜欢高颜值而不拘束,不掩饰内心欲望的男人,道德在这样热烈的情感冲击面前不值一提。娜塔莎内心道德和本性之间的对抗,本性一度获得了胜利,不是他人的帮助就要万劫不复。也正是这段最让娜塔莎显得鲜活生动,真实可信。

05

险些为阿纳托利所引诱后,娜塔莎增添了无尽的愧疚,和因背叛带来的负罪感,历经磨难后的她,来到战场上负重伤的安德烈床前,请求宽恕。

“ 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托尔斯泰把这种“神圣的爱”,一点一点地渗透到我们的心里。

一个是悲天悯人的中年人,一个是活泼感性的少女。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之间,更多是门当户对,没有太多真正的相知和激情在里面。娜塔莎对安德烈有着无比的敬仰和尊重,见到最后一面,才实现了内心的救赎。但是这些和真正热烈的爱情无关,两人从来没有做到过亲密无间,也注定是一场悲剧。

06

情定皮埃尔,是娜塔莎最后的爱。

“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上最英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而且是自由身的话,此刻我便跪下向您求婚、求爱。”

多日来娜塔莎第一次留下了感激和感动的眼泪。

皮埃尔对娜塔莎有着宽恕、理解、爱和奉献,最后和娜塔莎走到一起也是水到渠成的。两人都在战争中饱受洗礼,皮埃尔又一直敬慕和怜爱娜塔莎。娜塔莎和阿纳托利那段插曲也正像皮埃尔和海伦一样,皮埃尔对她的相助所体现出的纯真不仅让娜塔莎感动,更让两个人彼此理解,走得更近。

皮埃尔除了外貌外,算是娜塔莎精神和物质上最合适的伴侣。

值得一提的是,皮埃尔对于娜塔莎的爱恋一直是最纯真的,和海伦那样纯粹身体的引诱截然相反。不过娜塔莎身上,恰恰也有一些海伦的元素,譬如美丽和喜欢被爱,想过阿纳托利和安德烈公爵二者兼顾。这两个角色也在之后为托尔斯泰创造出他最著名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提供了灵感和肉。

娜塔莎被称为“飞入凡间的精灵”,她有少女的天真、活泼、热情,喜欢音乐,聪明伶俐,更有善良勇敢的一面。在莫斯科即将沦陷之时,娜塔莎舍弃家财,救治、运送伤员,谱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绝唱。当初1956版**选择奥黛丽·赫本出演这个人物是最恰当不过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

6天的时间,跟着小瓜精读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一部。

四场大大小小的聚会,近百个人物的出场,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网在托尔斯泰笔下自如地编织着。场景由彼得堡到莫斯科再到莫斯科乡下,从安娜.舍勒的客厅到阿纳托里的晚宴,从罗斯托夫家的命名日宴会到别祖霍夫伯爵的终敷礼,最后到莫斯科乡下的童山———保尔康斯基公爵的家。

托尔斯泰的这部《战争与和平》简直是学习如何写小说的典范:人物、情节、对话、结构。如何写小说不仅是看一些小说写作技巧方面的书,阅读经典更是最直接的方法。许多小说家都是从模仿别人的小说开始写起的。

1. 如何写人物?

托尔斯泰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精明老于世故的华西里公爵、温和无所作为的罗斯托夫伯爵、严守秩序刻板的保尔康斯基公爵,就算是病危的别祖霍夫伯爵在托尔斯泰笔下也活了起来,通过别人的嘴得知他有二十几个私生子和他年轻时的美貌,不难看出别祖霍夫公爵风流倜傥的本性。单纯善良的皮埃尔、初出茅庐的尼古拉、浪荡的阿纳托里、刚毅沉着的安德烈;美丽的海伦、混不吝的娜塔莎、忧郁孤僻的玛丽雅、嫉妒心强的宋尼雅。

托尔斯泰对笔下的人物不仅有正面的描写,人物的性格还通过他的行为动作或者通过别人的口中来塑造。

很多人物都是一出场,托尔斯泰先来一个简短的描写,从外貌或者穿着上让读者对这个人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有关安德烈公爵夫人的描写这一段:

“安德烈公爵夫人带来一个做针线活用的丝绒锈金手提包。她的嘴唇上淡淡地长着一抹微黑的毫毛,小小的上唇遮不住牙齿,嘴唇微微张开时看起来很美,而当上下唇抿到一起时就格外可爱。就像一般富有魅力的女人那样,她身上的缺点——上唇稍翘,嘴巴微微张开——反而成为与众不同的美。这位年轻漂亮的未来母亲,身体健康,面色红润,轻松地经历着妊娠期,使谁见了都感到愉快。老头儿也好,苦闷的年轻人也好,只要同她在一起,跟她随便聊聊,都会变得像她一样快乐。谁同她谈过话,看到她说每句话时现出的开朗笑容和不断露出的皓齿,谁就觉得自己今天特别讨人喜欢。每个男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一段描写不难看出,安德烈公爵夫人是个漂亮的女人,几乎人见人爱。

在后面的一节中,托尔斯泰通过小姑子的口对安德烈公爵夫人有了进一步的描写:

“ 安德烈,你太太真是太好了。她完全像个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可爱,我真喜欢她。......不要计较小的缺点,谁没有缺点呢?安德烈!你别忘了,她是在上流社会长大的。再说,她现在的处境也不太如意。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替人家想想。谁了解人,谁就能原谅人。你应该想想,她这个可怜的人离开了过惯的生活,现在又要和丈夫分离,孤零零待在乡下,又怀了孩子。这是什么滋味?她一定很痛苦 ."。

这一段话把安德烈公爵夫人的出身和她那种害怕丈夫离开自己的心理写了出来。

不仅如此,托尔斯泰还善于先抛出一个人物的名字,然后在后面的章节里某个地方再进行描写。这也是他描写人物时惯用的一个方法。

2. 如何结构小说?

说实话,自己想写小说却总是不知道”结构“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结构一部小说,在《战争与和平》里就找到了答案。

托尔斯泰以四个聚会来结构小说的第一部,而且由一个主要人物皮埃尔来贯穿。第一个聚会设定在彼得堡——女官安娜.舍勒的家里,皮埃尔作为一个初涉社交场所的人来到了这个晚宴。晚宴结束,皮埃尔跟随安德烈公爵去了公爵的家里作为一个过渡,然后从公爵家里出来又去了近卫兵骑兵大楼参加了阿纳托里的聚会。第三个宴会是罗斯托夫伯爵家举办的”命名日“宴会,此时场景已由彼得堡转到了莫斯科,由一个来访的女客说出了皮埃尔因为”狗熊事件“而被驱逐出彼得堡,回到了莫斯科的家。后来皮埃尔也来罗斯托夫伯爵家参加了这个”命名日”。第四个是皮埃尔参加父亲别祖霍夫伯爵的”终敷礼“,最后继承了全部财产和伯爵的封号。最后一个场景设定在莫斯科乡下的保尔康斯基家,安德烈公爵来父亲家做战前告别。这个场景也可以看成是从“和平”转向“战争”场景的一个过渡。

3. 如何写对话?

一部好的小说当然离不开对话,《战争与和平》里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对话的功能可以是对一个人物的介绍,对一个场景的转换,也可以是对一个心理的描写,情节的推进也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比如皮埃尔从彼得堡被驱逐,回到莫斯科就是通过一个妇人的口里得知的,比如华西里公爵与卡嘉大公爵**的那一段对话,把华西里公爵和大公爵**急于争夺财产的丑恶相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玛丽雅公爵**对哥哥安德烈说出自己的孤独,说自己的生活也就这样了,表现出玛丽雅对于父亲高压管制下的一种无奈心理。

4. 如何写情节?

情节是故事发展重要的一环,情节与情节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而不是孤零零地发展,要有因果逻辑。从安德烈出现在安娜.舍勒家表现出对安德烈伯爵夫人的不屑,到回到自己家与皮埃尔讨论不要婚姻这个话题,用参军来逃避婚姻,最后把安德烈伯爵夫人送到父亲家准备上战场。这个情节的推动一直写到安德烈在战场上作为副官在第二部里出现。

第一部我读了三遍。按照小瓜的要求,认真做笔记。不过因为人物繁多,总是看到后面忘了前面。不知为什么,尽管读了三遍,可到现在都觉得对第一部还没有看透。第一部给我的直接感受就是托尔斯泰真的太能写人物,整部小说他写了500多个人物,不知他的脑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别说500个,让我写5个也难,而且每个人物都有名字、有自己的性格。

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读一部经典,而且用了6天的时间才仅仅读完第一部。不过小瓜这样的要求,也真的是受益匪浅。只有这样严谨的阅读,才可以真正地学到东西。经典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阅读,它的确可以让我学到很多。

特别喜欢小瓜说的一句话:“有时花几个月看透一本好书比你找急忙慌的一个月看十本一百本都要有效。很多东西都是一通百通的。看懂了一本最好的,对于那些一般的的作品扫一眼就大概知道作者的水平了。就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做没头苍蝇似的乱读。很多时候大家只是知识焦虑,而不是真的想读一本书。这种情况你就会乱买乱读,最后发现太多书没读接着焦虑。”

对于《战争与和平》第一部,到现在都没怎么看懂,还需要再继续看第四遍、第五遍.....

 我们生长在和平的时代、和平的国家,我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都依赖于和平。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一

 历时半年多时间,终于看完了这一部鸿篇巨制。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写下的这一部《战争与和平》。小说通过三位主角(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身后所代表的四个贵族家庭(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库拉金和别祖霍夫),他们自己整个俄罗斯社会在两场战争(分别是1805年和1812年俄法战争)前后的生活,思想,行动和命运以及结局。如果仅仅是写了这样一部小说,托尔斯泰还不能称得上是伟大,因其在小说中各个章节开端都开宗明义的讲述了作者的历史观,并在小说的尾声部分详细系统的阐释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这让作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历史观,宗教观以及人生观都让人耳目一新,但却为我所深深认同。谈起小说就不得不提及小说中的人物。本部小说中各位配角形象生动,性格分明。而几位主角,特别是皮埃尔,更是善良正直的代表。总作者在文章中谈到的,他和安德烈都是拥有“金子般”的心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和平年代亦或是战争岁月,都不随波逐流,在哪里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两人又有这很大的不同之处:安德烈的毅然投身到战争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他热衷于事业,对自己对别人都严格的近乎苛刻,最终临死前才原谅宽容了自己的情敌和爱人。而皮埃尔让人看起来亲切,平易近人。甚至有些傻气,他不像安德烈那么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是不断的去尝试人生中的各种体验,好的坏的,痛苦的快乐的,严肃的荒诞的,充满着孩童般的好奇,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善良正直不变。他宽厚的对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帮助着每一个人。能感觉到如果说安德烈是作者所仰视的人物形象的话,皮埃尔才是作者推崇备至最希望成为的人物。

 再说说娜塔莎,她是拥有一个成长曲线并(可能)富有争议的形象。她热情善良,爱着每一个身边的人。但曾因一时的错误误入歧途,并且很久没有走出来。这期间她迷茫彷徨失落压抑,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一切痛苦。悔恨难过充斥了自己的全部身体,她甚至大病一场并且自暴自弃起来。但当战争来临,身边的亲人有的离开有的崩溃,她毅然站了出来,的确与这些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名声”又值几何呢?自己总不能为了一时的失足背负一辈子沉重的包袱吧?特别是当她再次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得到了原谅后,她终于走出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获得了成长的曲线,尽管生活依然痛苦,但内心是平静,幸福的。如果说皮埃尔会让人想起来微笑的话,可以说娜塔莎这个人物让人看过会有着更加复杂的感情。但如果提到小说中让我更偏爱的女性角色我会选择玛利亚公爵**,也就是后面的罗斯托夫(玛利亚)伯爵夫人。她不仅拥有了金子般的心,此娜塔莎多了一分包容,淡定,同时少了一分迷茫和起伏。伟大的女性光辉,包容一切!就像尾声处当她发现尼古拉的想法与自己不尽相同时,她有的也只有默默地维护自己的丈夫,没有试图去改变他,没有自暴自弃和痛苦纠结。

 再来说说战争。战争尤其是侵略战争,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战争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尽管这个世界总是冲突和战火不断),同样1812年之前的俄国人也不认为战争会发生在他们身边。当人们意识到战争终将无可避免的来临时有人投笔从戎,有人逃离自己的家乡,有人趁机趁火打劫,有人痛苦迷茫无所事事,还有人因为战争还未临近照样歌舞升平…战争过后,人们忙于战后的重建,生计负债。此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战后创伤,当然还有失去亲人的长久之痛。若干年过去后,一切在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还在持续,他可能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会因为亲人离世造成人生的不完整和心里上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对于处于历史风口浪尖的那些“伟大的人们”基本上持有批判的态度,通过对其核心思想的阐释将拿破仑亚历山大皇帝拉下了神坛。作者并不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而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人代表了大多数其背后的民意的方向,而历史的必然性成为了核心,这其中与天体运行轨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以最大限度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但这毕竟是150年前的历史观,而当今的混沌理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坍缩都为历史的进程添加了很多偶然的因素。因此结合托翁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历史是掺杂着许多偶然因素的必然,而这其中人的因素既不能被完全抹杀也不应过分夸大。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有更多没有说的或者没说透的地方)因为阅读这本书确实一点儿也不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体验感想和反思,这里写下的不及全部的十分之一。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最后我想说的是:战争从未远离,战争的伤痛历久弥新,愿世界永远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二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三

 《战争与和平》在我看来无疑是整个十九世纪最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整个世界无数的人物与热情在其中跃动,在波涛汹涌的人间,矗立着一颗最崇高的灵魂,宁静地鼓动着并震慑着狂风暴雨。他思想的自然的动作,使他从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引入描写军队与民众,描写千万生灵意志交融着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说。他在塞白斯多堡围城时所得的悲壮的经验,使他懂得俄罗斯的国魂和它古老的生命。

 最初是一片静止的海洋,俄罗斯社会在战争前夜所享有的和平,开始的几章,以极准确的手法与卓越的讥讽口吻,映现出浮华心魂的虚无幻灭之境。直至这些活死人中最坏的一个、Baile亲王才发出一声生人的叫喊:

 “我们犯罪,我们欺骗,而是为了什么?我年纪已过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都完了……死,多么可怕!”

 在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闲的,会堕落与犯罪的灵魂中,也显露着若干具有比较纯洁的天性的人——在真诚的人中,例如天真朴讷的RierreBesoukhoo,具有独立不羁的性格与古俄罗斯情操的MarieDmitriwna,饱含青春之气的Rostove;——在善良与退忍的灵魂中,例如Marie公主;——还有若干并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难的人,如Andre亲王。

 可是波涛开始翻腾了,第一是“行动”。俄罗斯军队在奥国。无可幸免的宿命支配着战争,而宿命也更不能比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领袖并不设法要指挥调度,而是如Koutouzoo或Bagnation般,“凡是在实际上只是环境促成的效果,由部下的意志所获得的成绩,或竟是偶然的现象,他们必得要令人相信他们自己的意志是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谐一致的。”这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好处!纯粹行动的幸福正则健全的情状,惶乱的精神重复觅得了它们的均衡。Andre亲王得以呼吸了,开始有了真正的生活,……至于在他的本土和这生命气息与神圣风波流离的地方,正当两颗最优越的心魂,Dierre和Marie公主受着时流的熏染,沉溺于爱河中时,Andre在奥斯丹里兹受伤了,行动对于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无限清明的启示,仰身躺着,“他只看见在他的头上,极高远的地方,一片无垠的青天,几片灰色薄云无力地漂浮着。”

 “所等的宁静!所等的平和!他对着自己说,和我狂乱的奔驰相差多远!这美丽的天我怎么早就没有看见?终于窥见了,我所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虚,一切是欺罔,除了它……它之外,什么也没有,……如此,颂赞上帝罢!”

 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烦恼的人们,在都市颓废诱惑的空气中,他们在黑夜中彷徨,有时,在浊世的毒氛中,融泄着大自然的醉人的气息,春天、爱情、盲目的力量,使魅人的Natacha去接近Andre亲王,而她不久以后,却投入第一个追逐她的男子怀中。尘世已经糟蹋了多少的诗意、温情、心的纯洁!“而面临着恶浊尘土的无垠的人”依然不变!但是人们却看不见它。即是Andre也忘记了奥斯丹列兹的光明。为他,天只是“阴郁沉重的穹窿”,笼罩着虚无。

 对于这些枯萎贫弱的心魂,极需战争的骚乱重新来刺激他们,国家受到威胁了。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Brodino村失陷,这壮严伟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灭了,Dolokhoo亲抱他的敌人Pierre。受伤的Andre,为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车中的邻人AnotoleKouraguine遭受患难而痛苦,充满着温情与怜悯。由于热烈地为国牺牲和对于神明律令的屈服,一切心灵都联合了。

 “严肃的、郑重的,接受这不可避免的战争……最艰难的磨练莫过于把人的自由在神明的律令前低着屈服了。在服从神的意志上才显出心的质朴。”

 大将军Koutouzoo便是俄国民族心魂和它服从命运的代表。

 “这个老人在热情方面,只有经验,——这是热情的结果——他没有用以组合事物搜寻结论的智慧,对于事故,他只用哲学的目光观照,他什么也不发明,什么也不干;但他谛听着,能够回忆一切,知道在适当的时间运用他的记忆,不埋没其中有用的成分,可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脸上,他会窥到这无可捉摸的,可称为战胜的意志,与未来胜利的力,他承认比他的意志更强有力的东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现的事物必然的动向;他看到这些事物,紧随着它们,他亦知道蠲除他的个人意见。”

 最后他还有俄罗斯的心。俄国民族又是镇静又是悲壮的宿命观念,在那可怜的乡人,PleotomKaratarev身上亦人格化了,他是质朴的、虔诚的、克制的,即在痛苦与死的时候也含着他那种慈和的微笑。经过了种种磨练,国家多难,忧患遍尝,书中的两个英雄,Pierre和Andre,由于使他们看到活现的神的爱情与信仰,终于达到了精神的解脱与神秘的欢乐。

 书中包罗着成百的英雄,每个都有个性,都是描绘得如是真切,令人不能遗忘,兵士、农夫、贵族、俄国人、奥国人、法国人……但这些人物的可惊的生命力,我们如何能描写!对于这一批在欧罗巴文学中独无隅的肖像,在此丝毫没有临时构造之迹。而《战争与和平》的最在魅力,尤其在于它年青的心。托尔斯泰更无别的作品较本书更富于童心了,每颗童心都如泉水一般明净,如莫扎特的旋律般婉转纳入,例如年轻的NiwtasRiostov、Sonia和可怜的小Petia。

 最秀美的当推Natacha,可爱的小女子神怪不测、娇态可掬,有易于爱恋的心,我们看她长大,明了她的一生,对她抱着对于姐妹般的贞洁的温情——谁不曾认识她呢?美妙的春夜,Natacha在月光中,凭栏幻梦热情地说话,隔着一层楼,Andre倾听着她……初舞的情绪恋爱,爱的期待,无穷的欲念与美梦,黑夜,在映着神怪火光的积雪林中滑雪,大自然迷人的温柔吸引着你。剧院之夜,奇特的艺术世界,理智陶醉了;心的狂乱沉浸在爱情中的肉体的狂乱洗濯灵魂的痛苦,监护着垂死爱有的神圣的怜悯。……我们在呼唤这些可怜的回忆时,不禁要发生和在提及一个最爱的亲友时同样的情绪。这样的一种创造和现代的小说与戏剧相比时,便显现后者女性人物的弱点来了,前者把生命都抓住了,而且转变的时候,那么富于弹性,那么流畅,所以我们看到他在颤动嬗变——面貌很丑而德性极美的Marie公主亦是一幅同样完美的绘画;在看到深藏着一切心的秘密暴露时,这胆怯呆滞的女子脸红起来,如一切和她相类的女子一样。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四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因为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终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在书中出现了普拉东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他和皮埃尔同处在战俘营里,用他的乐观和淳朴感动了皮埃尔,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将普拉东描绘为一个圆形的形象,说他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是圆形的,说他是“一切俄罗斯的、善良的和圆形的东西的体现”。我想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作者观察到的许许多多俄罗斯底层的农民:他们贫穷,落后,然而快乐、圆滑,可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生存。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快乐,以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快乐的处世态度,究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也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意义,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慰藉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胜利,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没有条件进行反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面对农民们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点以及改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着,只要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